深圳口述史 | 毕亚雷:亲身见证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
2022-07-04 07:03
来源: 深圳晚报

深圳口述史 | 毕亚雷:亲身见证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

人工智能朗读:

毕亚雷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会员单位展品在2021年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风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IBT雕塑。

▲2021年6月,深圳市物流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召开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园区。

出品: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林洁

策划:乔恒利

监制:尹昌龙 王蕾 叶晓滨

顾问:黄玲

统筹:林航 赵青 陈莉

执行:王硕 成功 郑舒琪

口述时间:2022年6月10日

口述地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采写撰稿:深圳晚报记者 邱志东

毕亚雷

1965年5月出生,籍贯浙江宁波。1982年~199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2006年就职于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我国第一代彩超开发,主持开发中国第一个PACS产品,后历任公司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现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院企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正高级工程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从事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26年,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资源整合能力,在智能装备领域有丰富的产业化、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经验。

深圳是一座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创新发展的基因已深深融入深圳这座城市的血脉,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催生了众多高科技创新企业。如今,深圳逐渐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备的城市。未来,深圳也必将孕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领军企业,助力深圳创造更大发展奇迹。

作为一家在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安科的发展理念和深圳是同步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主动。

来深圳寻找“用武之地”

我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浙江宁波。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学到中学转过很多学校,所以我的同学遍布全国各地。1982年,我从武汉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到1990年取得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当时,我这个专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工作,而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是我的“用武之地”。

毕业后,我顺利进入深圳安科高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安科是深圳最早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从成立之初就把产品定位在高档医疗电子设备的开发、生产和经营上,产品涉及医学影像、医疗信息、医疗电子和治疗等四个领域共六大类,近三十个品种。其中,1989年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15P就在安科诞生了,它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主持开发中国第一个PACS产品

我原本学的是做图像处理的软件,进入安科后,因为工作需要,被安排做实时图像处理的硬件。现在看来,这不是什么难的技术,但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幸当时安科有很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师和师兄,还有不少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技术人才,他们丰富的经验让我们很快克服了那些难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我国第一代彩超开发,还主持开发中国第一个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管理系统)产品。

1991年,安科被广东省和深圳市评定为首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家在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安科的发展理念和深圳是同步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主动。除此之外,公司通过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吐故纳新,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和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让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保证其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安科也被称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黄埔军校”。现在很多知名医疗器械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当年从安科出去的。

看着这么多科研人员把他们的知识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一个又一个团队走出来,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

参与深圳先进院筹建工作

2006年初,深圳市政府准备与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联手在深圳组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这个研究院就像国外的一些知名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机构。当时,正在牵头主持组建工作的樊建平院长找到了我,邀请我加入筹建工作。

其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深圳先进院将建立一个工程中心,让大家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跟产业相结合,进行转化或者创业。我在安科的十几年工作中,真切体会到技术转化为产业的魅力以及对创业的推动力。我听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地预感到深圳先进院的组建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我选择离开安科,和樊建平院长等人成为最早参与建院的人员。

帮助“海归”

将技术转化为工业产品

樊建平院长从1990年开始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是高性能、云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专家,是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奠基人之一。深圳先进院建院以后,他带领研究院从5人成长为如今4000余人的科研队伍。我在深圳先进院早期主要担任工程中心的主任,负责对接和帮助国外回来的研究员、博士在深圳的工业中寻找应用场景,让他们的技术转化为工业需要的产品。

从建院至今,深圳先进院吸引了大批“海归”回国,他们平均年龄也就三十岁出头,而且都来自国际名校。不管是刚获得学位的学子还是任教教师,大家都是一腔热血回归祖国,希望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在深圳这片优渥土壤长出创新之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深圳先进院现在的郑海荣副院长当时回国时就非常年轻,他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医学成像技术与系统、图像与信号处理。我仍记得当年郑海荣副院长和我第一次对接企业时的样子,如今他已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转化。

在深圳先进院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为大家打造一个寻找产业环境和对接产业资源的平台。看着这么多科研人员把他们的知识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一个又一个团队走出来,我感觉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他们之中有的选择创业成为企业家,有的通过科研成果和技术转移转化为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的发展赋能。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高交会为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赋能

深圳先进院成立之初,我们就选择了服务机器人、低成本健康、高端医学影像等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一直以来,深圳无论是计算机行业还是3C产业,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领先水平。我初到深圳时,深圳就已经有不少企业在研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华强北为中心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不断创新发展,孕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今的深圳,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3C产业有着全国乃至全球最完整生态。近年来,3C产业功能向智能化发展,生产向无人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深圳先进院筹建组副组长、副院长徐扬生教授当时是我们服务机器人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从事机器人及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和智能系统,专注于空间机器人、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汽车、动态稳定系统和自学习系统,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6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在科技界享有盛名。在徐杨生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智能机器人未来将覆盖千行百业。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之前,我们在院内前后累计做了超过100个样机,但这些样机都“深锁”在院中,企业和社会大众来看其实也很不方便。于是,在深圳相关领导和政府单位的推动下,我们获得了到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大舞台展示的机会。在2007年的高交会上,我们第一次把这些机器人样机对广大企业和社会大众进行展示,吸引了媒体关注以及不少人的驻足。我们还利用高交会大舞台和当时深圳很多从事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建立了联系合作,并与其中20多家企业成立了深圳机器人产业联盟。

高交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展会,对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比如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优必选机器人,这是深圳最早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早期注册在深圳先进院的孵化器里,我们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在高交会上,优必选的跳舞机器人每次展出都能引起很大关注,央视新闻多次将其作为行业代表企业进行报道。如今优必选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独角兽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曾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晚会等大型演出。

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9年3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成立。协会以深圳先进院为理事长单位,徐扬生教授为会长,由深圳市机器人行业组织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协会是由深圳市五十多家从事机器人与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界单位和专业人士发起和自愿组成的专业性、地方性机器人产业协会。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我们通过协会组织举办高交会机器人展,积极组织深圳产学研各界参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学研重大专项、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传统产业进入机器人产业领域。2014年,协会与深圳市政府一起制定了机器人(机器人产品)、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的解决方案)、可穿戴设备(机器人与人的结合)3大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布后,深圳机器人更是进入了一个起飞的状态。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白皮书》统计估算,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量达到945家,较2020年842家同比增长12.2%。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为1582亿元,相比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1434亿元同比增长10.30%。今年以来,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还在逐步增长,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扩张期,产值增速保持高增长。

此外,从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数量来看,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从2015年开始爆发式增长。2015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1513件,专利授权1203件。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专利申请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专利申请5428件,专利授权2316件。从专利申请总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累计专利申请总量40024件,数量最多,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一些机器人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研发投入,深圳机器人产业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加强。

疫情防控促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首先活跃起来的就有深圳机器人协会中的560多家企业。在我看来,疫情催生的“无人服务”需求,相当于对机器人行业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尤其是服务机器人产业,从“锦上添花”走到“刚需”,开拓了更多应用场景。深圳机器人相关制造企业迅速输出了面向防疫所需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品,比如优必选科技、朗驰欣创的测温机器人,中智科创、斯坦德的消杀机器人,普渡科技、优地科技的配送机器人等,勇艺达机器人也为其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安检区域部署的机器人增加了对没戴口罩人群的识别和提醒功能。

疫情防控让人们对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及落地能力有了新的认知,加速了对机器人产品导入的意愿和对机器人产品向刚性需求的转变。比如,普渡科技向武汉协和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隔离医院和隔离酒店捐赠数百台配送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及时缓解了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大幅降低了人与人接触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很多医院主动追加采购了这些企业的产品;再比如,疫情带来公共场所日常消杀需求的升级,中智科创加大了消杀机器人的产能,斯坦德将消杀机器人项目的团队人员翻倍扩充。

深圳机器人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放眼全国,深圳制造业产业链完善且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市场需求最多,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机会和支撑。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核心聚集地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地机器人相关企业被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所吸引,选择在深圳布点发展。

除了制造业产业上的优势,我认为深圳之所以在机器人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深圳市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2022年初,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将“智能机器人”单独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布局中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2022年6月6日,深圳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围绕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0大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规划,以及“20+8”技术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组织化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更有利于智能机器人与不同产业的对接,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集聚了包括芯片、封装材料、微纳制造等产业的上游资源和包括机器人、车联网、医疗器械与大健康、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关键下游资源,为智能机器人在各相关领域的创新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应用场景。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些机器人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研发投入,深圳机器人产业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可以说,深圳已经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我相信,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际化将逐渐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未来,肯定有一批深圳本土机器人相关企业能从深圳成功走向国际,为“双区”建设创造更大的价值。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