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为香港经济打造新引擎
2022-06-27 10:09
来源: 南方日报

科创为香港经济打造新引擎

人工智能朗读:

“园区已经汇聚了1.1万名科研人员,如果大家细心观察,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漫步在香港科学园中,公司的行政总裁黄克强自豪地跟记者分析,大量年轻人投身科研领域,正是香港近年来创新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纵观历史发展,尽管香港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逐渐延伸到新界北部,却一直维持以维港两岸经济为主的“南重北轻”格局。集中在港岛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长期承载着香港大部分的经济运转,也让香港的经济结构处于较为单一的状态。

为打破传统经济结构,为经济持续发展打造新引擎,香港近年来发挥自身基础科研优势,加快发展创新科技产业。过去5年,香港特区政府史无前例地投入1500亿港元资金,不断优化创新科技环境,研发人员增加到超3.6万人,初创企业增加到约4000家。香港在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其中科技方面的表现为世界第一。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正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也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作为香港融入内地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愈发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创新科技区域协同方面的合作共赢,从而形成“南金融北创科”新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科创解决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

同步模仿人类动作的仿生机器人、能够远程问诊的5G遥距机器人……在香港数码港内,一台台机器人在路邦科技公司研究人员的控制下,慢慢舒展着“手脚”。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麦骞誉告诉记者,早在4年前,他们便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研究机构的5G技术结合,共同研发出中国第一个5G仿真机器人,并送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展示,“这不仅可以彰显我们香港的科研实力,更证明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前景巨大”。

麦骞誉,仅是香港3.6万名研发人员之一。

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香港一直以其专业服务闻名全球,但过度“去工业化”也导致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过高,甚至长期占本地生产总值九成左右。

“虽然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很快,但产业单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金融业占GDP的23%,却只能雇佣7万人,其实是不匹配的。”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告诉记者,为解决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香港近年来一直把创新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也希望以此给年轻人带来有更好、优质的就业机会”。

据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介绍,为了支持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近五年投入1500亿港元资金,各项政策及措施均取得良好进展,整体创新科技生态日趋蓬勃。初创企业由2014年的约1000间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约4000间,雇佣人数也从2014年的2400多人,到现在的1.2万多人。

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跟香港科学园创新科技旗舰项目Inno 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成功吸引海内外30多所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在港设立28间研发实验室。

国家支持为香港科创再提速

香港拥有5所世界100强大学、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是中国两院院士就有约40人。强大的基础研发实力,让香港诞生了许多前沿科研项目,在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也有香港科学家的贡献。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通过各种措施为香港提供支持。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

“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以支持香港科技界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

在随后的几年中,国家支持香港科研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内地科研资金过境香港使用、香港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内地免关税、让港人更广泛参与国家科技建设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有序地扩大和深化着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主任兼讲座教授钱培元就是资金“过河”的受益者之一。过去三年,他担任主任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在香港分部共支持62个项目,并设有62个首席科学家,同时另有逾30名科学家以及超过300名研究人员参与项目研究。

“经费‘过河’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经费本身。”钱培元认为,参与国家科研计划不仅仅是获得资助,还能够让香港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内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寻找未来发展方向,这种交流本身对科研发展就是一种带动作用。

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创新全链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未来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向逐渐明确,香港特区政府也在2021年施政报告提及,将预留多幅土地作创新科技发展之用。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给予香港的支持,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计划将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整合为新田科技城,联同深圳科创园区的用地,整体占地面积将达到约540公顷。

薛永恒表示,深港科创合作区将作为集港深两地优势汇聚海内外人才,推动大湾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未来,新田科技城将作为香港科研一个重要的支撑,也可以为科研的生产落地提供空间,尤其是在生命健康方面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发展,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科技上的区域互补优势,也让越来越多香港创新科技企业将目光投向珠三角。

“大湾区无论是香港、澳门还是在广东的内地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作为一家创新科技公司,当然要用好各区域的优势。”林峰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完博士之后,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李蓓共同创立了一家生物基材科创公司,主要研发生物基材纳米聚合物,其抗菌抗病毒技术更获得“瑞士日内瓦发明展览会金奖”。他把生产基地设在广东,目前已经跟多家内地公司形成产业化的合作。

“香港基础研究一直比较强,已经满足创新从0到1的研发阶段。在1到10的初步生产阶段,我们也建了高级制造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创新最终肯定还是要进入市场,要大量生产。这个从10到1000乃至10000的阶段肯定不单纯靠香港,必须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联动起来。

林郑月娥表示,无论是佛山、东莞还是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不仅创新科技快速发展,也有很强的应用转化能力,与香港可以形成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强强联手就成为全世界一个很重大的创新基地”。(记者陈彧张梓望发自香港实习生柯舒雯)

[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