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深圳创新,奔向未来

深圳创新,奔向未来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深圳合成生物研发平台企业“森瑞斯”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该融资由深创投领投、深圳高新投和多家下游产业方跟投。让科学家能兼顾科研与创业,创新创富两不误,一直是深圳所期望的。与GDP一同飞跃的还有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2017年超过900亿,2018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2020年超过1300亿,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高达5.46%,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近日,深圳合成生物研发平台企业 “森瑞斯” 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 A 轮融资,该融资由深创投领投、深圳高新投和多家下游产业方跟投。这家创立于2019年的企业的创始人罗小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国外技术垄断的高端液体橡胶领域,森瑞斯用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出HVR 液体橡胶,使传统橡胶的机械性能极大提升,但价格却只是原替代添加物的 1/4。未来,森瑞斯还将通过改造微生物或植物细胞,以生物合成手段生产植物药活性分子。

让科学家能兼顾科研与创业,创新创富两不误,一直是深圳所期望的。华为CEO任正非曾说,华为要寻找“既能解决理论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在深圳,像罗小舟这样的科学家越来越受到企业、产业和投资人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科学家来深圳“大展拳脚”。

作为全国第三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正在飞跃式上升,优秀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聪明的脑袋”聚集,这些创新人才的聚集,正在成为深圳“未来的竞争力”。

而深圳,正在通过“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助推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不断完善,让人们对这座“创新之城”的未来,更有信心更多期待!

庆祝北京冬奥会开幕,2022架无人机点亮深圳夜空

钟博士毕业于纽约湾区的常青藤大学,归国时却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他想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工作,但有创业想法的他同时又不想放弃科研工作,而靠科研创业,又需要这座城市有产业配套、有投资、有人才。

几经考虑,他2020年加入了深圳某科研机构,一年后在机构创新机制的支持下他在光明科学城创业,9个月后就获数百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几年前还只是“蓝图”一张的光明科学城目前启动区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约95%,计划今年内就竣工验收交付。对钟博士更有利的是,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内有总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投用后,钟博士的企业将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

科学之城光明正在崛起

“创新之城”深圳总是拿出更多,吸引更多有着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们。

“2012年至2020年,深圳青年科学家流入比例在国内城市排名第一,流出比例则低于5%,在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最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2021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指出。百度地图3月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也显示,2021年度全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深圳蝉联第一。

更明显的是罗小舟所在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该院2012年时研究队伍不到2000人,2021年年中约4300人,如今已近5000人,其中海归人员约占1/10。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在硅谷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硅谷高创会创始人雷虹,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深圳。

“深圳与硅谷有一样市场化的生态和创新活力,能够吸引非常多的技术、资金和‘聪明的脑袋’聚集,深圳还具备硅谷都没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全球人才愿意为此来到深圳”,长期行走两地的雷虹认为,深圳可以建造有中国特色、独特的、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吸引全球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创新。

深圳用31年实现了GDP从1亿到1万亿的飞跃,再用6年翻倍到2万亿,又用5年完成2万亿到3万亿的跨越。

与GDP一同飞跃的还有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2017年超过900亿,2018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2020年超过1300亿,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高达5.46%,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土地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却创造了国高企业的最大密度。深圳2021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超过2.1万家,稳居全国城市前二。目前,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

创新让深圳企业尝到了“甜头”,也就让深圳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创新”,即使是在全球经济遭遇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深圳不少企业依然以加强创新力度应对,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3月下旬发布的腾讯年报显示,其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30%,仅2019至2021年三年研发投入已超过1200亿元。

而华为在2021年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却高达1427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 22.4%,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均处于近十年的最高位。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表示:“华为公司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长期在研发上的投资所沉淀和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研发队伍、研发平台,这才是华为公司构建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核心。”

视频|孟晚舟:华为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近8500亿元

过去两年,华为不仅招聘了超过2.6万应届毕业生,还招募了超过300位“天才少年”,吸引了多位顶尖世界级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加入其在全球的数十个研究中心、联合创新中心。

“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够解决华为现在的状况,使得华为进一步发展”,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直言。

在这些龙头企业之外,汇川技术、海能达、深信服等企业的研发费用也大幅增长,研发费用率大大超过科技企业以往常提的10%,不断刷新纪录。

深圳企业勇于在挑战和创新中锤炼自己,也将收获更多来自创新的红利。

深圳创新还有短板么?当然有。

在深圳企业大量投入研发的同时,深圳市也在真金白银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深圳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每年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金的长效机制。2021年,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超过64亿元,远高于30%的比例。

在汇聚31位院士、20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的深圳鹏城实验室,被称为 “超级大脑”的“鹏城云脑II” 不仅有力支撑了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也开放服务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充分发挥赋能作用,成为国内外最大规模的开放、开源、共享智能算力平台。

二十多公里外,位于光明的深圳湾实验室则不时有新的年轻人加入。这里近年引进的研究人员多是“80 后”“90 后”,他们以年轻人特有的创新活力和前沿研究推动着实验室往前发展。

类似鹏城实验室和深圳湾实验室这样,越来越多、越来越茁壮的“梧桐树”,吸引更多“凤凰”来到深圳,而这些科研人员也给深圳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近年,深圳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的论文越来越多。截至3月下旬,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发论文表13674篇,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核心期刊的主刊与子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37篇。

深圳的大学和研发机构、教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的距离一向非常近,科研人才队伍的扩大、科研成果的增加,反过来也为企业带来好处。

在李宝华教授负责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有近亿元的设备对外共享给社会和产业需求。这既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助力企业发展创新,也避免设备闲置,整体设备运行使用效率近100%。

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汇集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428家仪器共享管理单位,仪器总数超1.1万台套,仪器总原值超110亿元。

在李宝华看来,4个“90%”(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是深圳创新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深圳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 “王牌”,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深圳的科学家理应离产业更近,离市场更近。

展望未来,根据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计划超过4万亿元,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6%,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5%-6%。

按此推算,2025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约为2400亿元,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约为144亿元。与之对比的是,我国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是2.79万亿元,2400亿元近乎其1/10;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为1696亿元,144亿元超过其1/12……

深圳愿意将这样的“大手笔”投入到创新中,正是因为创新才是深圳的未来。

先行的深圳,改革促发展。

奔跑的深圳,创新谋未来。

内容来源:南方+

记者:马芳

编辑:刘东博 江欣芷

校审:肖刚 黄淳 吴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