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参考 | 中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相关试验
2022-03-29 22:22
来源: 宝安图书馆
人工智能朗读:

微参考 | 中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相关试验

- 617期 -

信 息 参 考

INFORMATION REPORT

科技资讯

中国城市科研影响力正在迎头赶上

中国评论新闻网3月2日报道,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与数据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联合发布了《国际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数据和见解——全球20个城市的比较研究报告》,报告对全球20个重要城市的城市科研创新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在科研人员和科研产出的总量及增长上均表现突出。报告提到,目前在中国内地的城市中,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产出最多的是上海和北京,定居科研人员在所有研究城市中分别列于第二、三名。在2016-2020年,北京的科研人员发表科研文献72万多篇,上海为32万多篇。深圳的科研人员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4.1%。香港在科研影响力上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通过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在所有论文中的占比高达71.4%,名列榜首。报告进行比较的城市包括东京、伦敦、柏林、纽约、波士顿等,尽管欧洲和北美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科研竞争力,但亚洲城市尤其是中国城市正在迎头赶上。

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澳门《华侨报》3月9日报道,“天琴一号”卫星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德国后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据介绍,地球重力场反映了地球物质分布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观测全球重力场可服务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油气资源勘探等领域,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天琴一号”卫星将对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顿量级的推进技术、激光干涉仪等核心技术开展在轨验证。2020年8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经典和量子引力》刊发“天琴一号”试验卫星第一轮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天琴一号”在轨验证的所有技术指标不仅超过任务预期目标,也超过中国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部分技术指标比国内现有指标提高两个量级及以上。

中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完成相关试验

香港新闻网3月10日报道,中国首列商用磁浮3.0列车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上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这款商用磁浮列车设计时速为200公里,是中国科研人员自主打造的商用磁浮新产品,填补了全球该速度等级磁浮交通系统空白。与此前1.0、2.0版列车采用的接触式受流不同,商用磁浮3.0采用车载直线电机感应供电,低速和静止时可无线传输感应供电,彻底消除受流的阻力和受流噪声,实现了完全无接触受流,提高了乘坐舒适性。相比商用磁浮2.0,其牵引效率提升20%,爬坡能力提升30%,加速时间缩短50%以上。据介绍,商用磁浮3.0版列车在非接触感应供电、抱轨运行等多项技术上实现突破,适用于50公里至200公里的城际与市域线路。该列车由地面运行控制系统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并通过5G高频段毫米波车地无线通信、在线状态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对车辆、轨道、供电等多方面的故障实时智能诊断,确保无人驾驶安全可靠。

我国正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

香港商报网3月10日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以实现全球高精度、高时空解像度大气遥感数据的获取。据介绍,掩星探测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可以全天候提供全球均匀分布的中性大气和电离层信息,具有长期稳定、无需定标、全球覆盖、全天候等优势,其探测资料在电离层环境监测与预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提升台风预报能力、临近空间环境监测、航空气象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潜力和前景。据悉,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总体负责的掩星气象探测星座试验星已于2021年发射入轨,每天可探测生成近千条大气廓线数据。

“祝融号”最新分析有助验证

火星存古海洋假设

台湾中时新闻网3月9日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了“祝融号”在前60个火星日收集的着陆点区域测量结果,有关发现于8日刊登在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论文称,“天问一号”和“祝融号”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低洼地区着陆。该处是一处火山地区,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径3200公里,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3.2-33.6亿年前。科学家推测该平原可能存在过大量液态水体或冰,因为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乌托邦平原位于推测的古海岸线内。通过分析,研究人员推断出着陆地点表面土壤具有较高的承载强度和黏聚力,还辨别出该区域符合风蚀特性的地貌,其中风成床面形态以横向沙脊为主,当地风向为东北方向。同时,着陆地区显示出平缓的地形状况,其地表的主要地质特征包括风成床面形态、小陨石坑和岩石。该着陆点相较其他火星着陆点具有更强的火星地貌特征,剖析该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对探索其地质演化历史、验证火星古海洋的假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家提出增强仿生陶瓷韧性的新方法

中国评论新闻网3月4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从生物矿物的残余应力增强机制中获得启发,提出一种新的仿生增韧方法,可显著提升仿珍珠母陶瓷的韧性,韧性放大系数达16.1±1.1,优于最先进的仿生陶瓷。陶瓷具有硬度大、强度高和模量高等优异特性,广泛用于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然而其脆性限制了服役环境和使用寿命。受天然珍珠母“砖-泥”结构启发,仿珍珠母结构陶瓷韧性得到极大提升,但仅能达到原料陶瓷的10倍,天然珍珠母的韧性提升却可高达40倍。对于很多仿珍珠母结构陶瓷,其韧性放大效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制备多级结构时,基元片强度相对于长径比来说太低,导致裂纹在材料中扩展时基元片会直接断裂。课题组利用过去发展的框架诱导矿化生长的方法,结合珍珠母层状结构的优点,通过纳米尺度残余应力的设计,显著提升了仿珍珠母结构陶瓷的韧性放大因子。同时,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也有相应提升。

《信息参考》于1995年6月创刊,每半月一刊,是宝安图书馆编辑的有关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社情、民生、廉政的二次文献。

(点击图片看目录大图)

欲知更多《信息参考》内容

请关注”宝图在线”每周六【微参考】栏目

如果想要刊物的完整内容

欢迎通过以下邮箱和我们联系哦

btxxb@baoan.gov.cn

如果您有任何文献与信息相关问题需要咨询,可以在宝安图书馆四楼服务台填写下方的定题服务表,提交参考咨询需求,或者您直接拨打电话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在审慎分析后在七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

编辑:秋 燕

内容:阿 罗

校对:秋 节

审核:脉 脉

关注“宝图在线”和“宝安图书馆”的微信号

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活动资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