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春天的故事>

“深圳惠企纾困30条”彰显城市韧劲与担当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惠企纾困30条”彰显城市韧劲与担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特约评论员 | 敬一山

3月中旬,深圳疫情出现反弹,经过地方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全社会的持续奋战,疫情扩散的势头被有效遏制,社会生产生活也在逐步有序恢复中。但疫情给社会造成的冲击,短时间还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如何帮他们纾危解困,不仅事关具体企业和人员的生活质量,也事关整个经济大局的平稳。

3月24日,深圳率先推出30条措施,力图有针对性地缓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比如,扩大“六税两费”减征范围,并按照50%税额幅度减征各种税费,惠及小型微利企业甚至是个人工商户;针对不同形式的国有企业房屋,免除3个月租金,再减半收取3个月租金;另外还包括,降低用水用电用气成本、补贴企业防疫消杀支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等。

这些措施,在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当下,具有雪中送炭的重要意义。防疫是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固然极为重要。可是也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得不到有效保障,那就有很多人会陷入生活困顿,而就业安全、收入安全一旦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会存在隐患。所以防疫和保障,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在疫情相对缓和的时间窗口,要快速启动对特殊困难企业的帮扶。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的市场纾困30条出得非常及时。当疫情在较短时间被控制住之后,深圳在大城市中比较早地推出较为系统的措施,覆盖面比较广泛。这些利好政策除了直接惠及大量企业之外,本身也是一个信号,告诉全社会政府已经高度重视该领域,正在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加以改善,从而有可能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一起来解决疫情之下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不同的企业,在疫情之下所承受的压力还有具体差别。有的是经营成本上升,有的是营业收入下降,有的是供应链出现紧张,有的是融资出现困难。仔细梳理这些问题会发现,有的是政府直接出台措施能解决的,比如租用国企房屋,就可以享受一定的租金免除;有的还是需要市场方案,比如租用的是私人铺面,那就只能协商共渡难关。

考虑到疫情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冲击,当下很难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一揽子解决所有难题。能努力的方向,是把有限的资源,多用在亟待雪中送炭的领域,多用在最能见效的领域。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在经济全局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的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整个市场的信心和活力,而拯救他们的行动还能够在经济水面上激起“涟漪效应”,一个企业活下来,就可以带动更多企业活下来。

深圳市场纾困30条,能为全市的市场主体减负超750亿元,这依然较为可观,但其所间接撬动的市场价值,可能还远超这个数额,因为小微企业在深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棋盘中,又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深圳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则会外溢到更大的辐射范围。

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防疫压力仍然很大,对经济的冲击可能还是持久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局部市场出现波动,影响面可能就是超乎想象,而对于有效控制住疫情的地方来说,尽快盘活经济,保障好地方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能给其他地区更多选择和支援,本身也就具有了更多元化的价值。

就此而言,深圳的市场纾困30条,不仅是地方的守土有责,也是在为未来赢得时间。深圳尽量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熬过难关,就是稳住深圳乃至整个大市场的基本盘,这是给其他地方企业的恢复生产,提供最有效的“定心丸”。

就长远而言,对于企业最有效的支持,还是疫情形势的根本性好转。但即便在艰难的疫情相持阶段,各地也要尽可能处理好防疫和保障企业经济运行之间的平衡,让企业有更多可能靠自己活下去,才是最可持续的帮扶,而在防疫和保障企业运行之间,深圳也在持续探索基于自身特色的“深圳经验”。

作者简介:敬一山,资深媒体人,曾任《新京报》评论员、凤凰网主笔等,系国内多家媒体特约专栏作者。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