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码背后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
2022-03-15 13:29
来源: 幸福福田
人工智能朗读:

绿码背后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

这个春天

深圳人打消了赏花踏青的念头

坚持每天排队做核酸

小心翼翼保护着绿码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一个个绿码背后,有一群吃住在方舱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核酸检测人员。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将满腔的热血浓缩在一方小小的天地。墙上的一组照片、草丛里的一个萌宠、窗棂上的一串风铃、电脑旁的一盆绿植、楼道里的一盏明灯、留言板上一句温暖的话语,全都是他们的小美好,替他们驱散了重复工作的乏味与枯燥。

冰箱上的留言板除了日常工作交接,还有相互间道一声“保重”

这个新冠方舱实验室建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发热门诊

由于搭建集装箱实验室的时间紧迫,初期的实验室经历了雨水倒灌、寒冷湿热、异味刺鼻等各种艰难苦熬的日子。但他们直面困难,从不抱怨,在保质保量完成核酸检测任务的同时,顺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基建问题。

在一批批逆行者的努力下,如今的方舱实验室已完成蝶变,从这里输出的检测数据高效、精准、全无疏漏,中英文检测报告更是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北大新冠实验室首次启用时入舱的技师们。由于当时物资紧缺,仅直接接触技师穿了防护服。前排:喻晶、刘晓翌,后排:纪玲、夏勇

同时,这里是核酸检测师资培训基地,两年来培训了30多名老师,他们都成了各医院实验室的中坚力量。这里也是最大的PCR(核酸检测)上岗证学员培训基地,已为全市培训了400多名检测人员。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培训

回顾2020年春节,疫情突如其来,建立新冠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新冠检测实验室要求达到P3等级,而绝大多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是P2级,在不完全了解病毒来源、传染性极强、防护用品紧缺的情况下,北大医院顶着压力,仅用三天时间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达到P2+的新冠核酸检测国家标准。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完成设备安装,经过性能验证后迅速投入使用。

上图:新冠核酸检测第一次预实验功臣 喻晶 主任技师

下图:支援过北京、香港抗疫的黄韵和懂生活美学艺术的晏天翔

喻晶、刘晓翌、张银汉、卢丽华、吴夏枫、王秋、李杰、李晓峰、罗厚龙、白丽霞、姜航、温婧等分子专业人员组成先锋队,第一批进入实验室。纪玲也是第一批进去的,采访时,她对这事一字未提:“我是偶然听卢丽华医生说起,当时感染率那么高,谁都怕死,但主任带了头,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跟在后面就是了。”

实验室内外

尽管检验科一直跟疾控中心保持联系,不断了解疫情(病毒)动态,并从专业的角度已把实验接触风险降到最低,但毫无疑问,面对可能危及生命的新型病毒,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第一批进入实验室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医生内心仍然充满惶恐。而作为武汉人的纪玲比谁都更了解疫情的严重性,这必然加重了她的煎熬和压力:该如何动员大家投入从未进行过的实验?疫情没有给她深思熟虑的时间,她和喻晶等几位经验丰富的医师穿上防护服,一马当先走进实验室,没有退缩,也没有犹豫。她们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作则的行为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先锋志愿队员也勇敢地站出来与她们并肩奋战。

准备入舱

起初的采样管里病毒保存液不含灭活剂,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加热灭活处理,即使身穿防护服,也不排除检测人员被感染的风险。疫情初期,由于防护物资缺乏,第一批医生的情况跟当时全国的医护人员一样,他们不舍得更换防护服,一直在实验室里坚持工作五六个小时才出来。人手不够,时间又非常紧迫,为争分夺秒,医生们就自己动手搬运实验器材、防疫物资。每个医生除了完成实验室的检验工作,还肩负着科研、生物安全、样本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试剂耗材管理、6s管理、信息管理、文件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任务,疫情状态下,所有的常规都被打破,检验科以不变应万变,在稳定的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下有序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实验室内外手势交流

大家最怕的是催报告,也明白等报告的人着急,但标本检测流程需要时间,采集信息、收集样本、运转样本、检测、报告、结果上传平台,新冠小组所有人都在跟时间赛跑。他们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从手动输入到扫码录入,医护人员与信息工程师群策群力,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实现核酸检测全程无纸化、信息化、精益化。一份报告、一个绿码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与协作,也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全体检验人的无私奉献与专业担当。

加样

核酸提取

一个从无到有,承载着汗水、泪水和欢笑的实验室,一群扛着巨大压力在前方披荆斩棘的医生,完成了当初设定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曾经的质疑、反对以及家人的担忧,全被阻隔在实验室之外,站在那里,他们眼里就只有标本,只有准确无误的数据。

两年后,再提起那段日子,刘晓翌医生说:刚开始对病毒完全不懂,后来懂得就不怕了。卢丽华医生不忘自嘲:那段时间使劲吃好的,怕哪天感染活不长了。纪玲主任则抬手一挥,挥得春风浮动,似乎要将疫情的阴霾统统赶走,她笑道:现在回头去看,剩下的只有感动。她感动于第一批进实验室的同事临危不惧、默默奉献;感动于拥有高级职称的资深专家敬业守德,乐于传承;感动于年轻人充满活力、敢于创新,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更加团结奋进。所有的感动在她心里汇成一股温暖、包容的力量。

出舱前进行消毒

如今,掌声和赞美、艰难与煎熬,早已云淡风轻。北大医院检验科的专家和新人们依然在跟病毒搏斗:派驻到第三方实验室一丝不苟督导检测质量的杜静副主任、喻晶老师;在援港时干起搬运样本箱重活弄得满手是伤的生化专家夏勇副主任;舍小家、为大家,出征北京、香港支援抗疫一线的加样“快枪手”黄韵;致力于无纸化工作流程,在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报告时间做出巨大贡献的余辉;深谙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把方舱实验室这座孤岛赋予生活气息的美学设计师晏天翔;还有温婉细腻,在督导第三方实验室的同时带着一帮90后驻守北大方舱实验室的新冠检测组组长王秋……正是他们,组成了方舱实验室靓丽的风景线,正是他们,保障了我们的绿码和生活工作的顺利。

北大医院新冠实验室成立两周年庆典

在新冠实验室成立两周年庆典上,检验科不光把荣誉颁给医护人员,还不忘实验室处理垃圾的清洁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我看到人性的良善,医德的崇高,团队的精诚合作和荣辱与共形成良性循环的科室文化,是他们战无不胜的法宝。不由想起纪玲主任对新冠组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们所作的一切,都会被看到。在这个舞台上,你们每个人都在发光!”

专注.忘我

检验科的微信公众号上,关于新冠实验室成立两周年的文章这样写道:从2020到2022,简单的数字变换,却是流淌过指尖的七百多个日夜。“薪火相传,木铎长鸣”,每次大规模筛查,北大医院总有一群新生力量默默顶上,我们接过第一批专家们的接力棒,守护在生命的路上,从不止步。

- END -

信息来源 | 福田区作家协会(作者:杨燕霞),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

编辑整理 | 姚涛升

责任主编 | 刘宇斌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精彩内容

❶ 安心居家,同心抗疫——致福田区居民的一封信

❷ 扩散!这些常见的疫情防控违法违规行为,一定要注意!

❸ 进口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怎么快速找到身边的核酸采样点?发布会回应

❹ 深圳市福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第50号)

❺ 因疫情在家没法上班工资怎么算?确诊新冠肺炎有什么补助?发布会回应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