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又有新套路 消费者如何守住钱袋子?
2022-03-15 07:23
来源: 晶报

电信网络诈骗又有新套路 消费者如何守住钱袋子?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03月15日讯(晶报记者 曾令松)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基于数字经济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消费多样化、便利化不断满足了大众需求。与此同时,疫情之下,网购、外卖、直播带货、快递等指尖下的快消形态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暴露出安全保障不足的消费风险,电信网络诈骗损害消费者人身、财产、个人信息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案说法:擦亮眼睛防诈骗

日前,晶报连续报道了三起发生在身边的电信网络诈骗的真实案例,值得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

案例一:3月1日,家住民治的熊女士接到一陌生来电,对方称她参与了一宗洗钱案,涉及犯罪。正当熊女士试图证明自己“清白”,按照对方的要求准备将名下27万元存款转到“安全账户”时,派出所民警接到了分局反诈中心的诈骗预警指令,迅速前往熊女士家中进行劝阻。

面对突然上门的民警,熊女士还很诧异。在民警强烈要求下,熊女士才挂断了与诈骗分子的通话。后通过民警的耐心解释,熊女士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正在遭遇电信诈骗,对自己差点遭受损失后怕不已。

案例二:3月4日,龙华上塘派出所接到分局反诈中心指令,辖区有人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需要上门劝阻。接到指令后,上塘派出所民警立即前往当事人杨女士家中,没想到杨女士并不在家,经向其丈夫了解,杨女士接到一电话后便独自出门了。民警判断杨女士此时正被骗子“洗脑”,立即发动反诈队员一同寻找。经过近2小时才找到了杨女士,而此时杨女士已给诈骗分子转账了4000元,正准备将贷款来的18万元转给诈骗分子,所幸民警及时赶到,这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目前,杨女士转账的银行账户已被冻结,挽损工作正在进行中。

案例三:3月8日,西丽派出所接一女士报警称,自己的侄女李某处于失联状态,电话一直无法接通,请求警方帮忙寻找。通过前期的分析研判,民警判断李某可能正在遭遇诈骗,并很有可能已被骗子“洗脑”。通过地毯式寻找,西丽派出所民警最终找到了李某,并告诉了他实情,李某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当天上午,李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公安局民警的电话,骗子告知李某的银行账户涉嫌违法犯罪的操作,需要配合调查,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时慌了神的李某按照骗子的指示,将手机开启呼叫转移功能,并下载软件启用了屏幕共享,配合对方所谓的“视频办案”。在视频中,李某看到了骗子展示虚假的“警官证”“逮捕证”以及公安机关办公场所,从而对骗子冒充的“警察”身份深信不疑,并准备把筹集的10余万元转账到骗子提供的“安全账户”。

警方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办案,也不会使用视频聊天软件进行办案,更不会要求市民提供账户信息,通过资金清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凡是在电话中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并要求转账的一定是诈骗,请广大市民时刻保持警惕,切莫轻信,一旦受骗,要及时拨打110报警。

认清ETC短信,车主莫上当

随着ETC的普及,很多车主都收到过“五花八门”的短信通知,这其中可能会有诈骗短信。随着这个专门针对车主的诈骗升级,骗子所冒充的对象不再是之前的“高速ETC”,而是改为“交管12123”,使得骗术更加具有欺骗性,令受害人的“服从性”更强。

看起来是“交管12123”发来的善意提醒,实际却隐藏着陷阱。受害人手机收到虚假短信提示自己的ETC异常,里面附带了一个“网站链接”,其实,这极有可能就是钓鱼网站。车主点击进入之后,填写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信息,最终将导致被骗。

警方提醒:银行卡密码(取款密码)是账户安全的最后防线之一,在没有确认是自己的转账操作、对方账户、转账金额这三个关键要素之前,不可以在任何渠道下泄露;谨防ETC短信诈骗,凡是称ETC过期、失效、注销的短信都可能是诈骗,凡是推送ETC业务办理网址的短信均是诈骗。网址不点击、信息不输入、短信不理会。

疫情之下,谨防快递行骗

不仅如此,冒充客服的电信诈骗又有新花招。据了解,近年来利用疫情进行快递退款的诈骗形式时有发生。在这类骗局中,对方谎称受害人的快递进入疫情高发区,需要集中销毁并进行赔偿,后续再利用支付宝“备用金”、屏幕共享等功能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据悉,假冒客服通常会声称赔偿的钱款已经退到了受害人的支付宝,直接提取出来就可以了。在这类案例中,受害人大多不了解支付宝备用金的实际功能(备用金其实是支付宝的一个短期借款),误以为“备用金是商家的退款”而上当。

在此过程中,骗子往往把这个程序描述得十分复杂,然后引导受害人下载相关软件,以指导进行操作为由诱骗受害人打开屏幕共享功能,要求输入个人的一些信息,比如说名字、身份证号、银行卡,还有密码验证码等等,诈骗分子正是运用这些关键信息,对账户里面的金额进行操作,最终把账户里的钱转走。

警方提醒:疫情之下,广大市民不仅防疫还要防骗,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财产损失,若不慎被骗一定要保留好证据并及时报警。

疫情防控期间也要注意防范诈骗

近期,深圳市疫情出现反复,部分地区采取相应疫情管控措施。记者从深圳银保监局获悉,为不断提升消费者“涉疫”防诈防骗意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出以下风险提示:

1、谨防不法分子打着“流调”的幌子行骗。流调人员在开展流调工作时,只会核实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近期行程等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提供银行卡号、支付账号、付款码、验证码,更不会索要钱款或推销产品。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谨慎网络转账。

2、仔细辨别收到的退费退货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声称因受疫情管控道路管制的影响,无法发货送货,需通过有关链接或二维码操作退费,进而窃取消费者个人重要信息。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仔细辨别内容真实性,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快递的配送情况,切勿盲目点击扫描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或二维码。

3、警惕非法“代理维权”活动危害。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部分消费者可能出现短期收入下降,在信用卡或贷款偿还方面存在压力。如遇相关困难,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渠道与银行协商解决,切勿轻信非法代理维权组织“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错误宣传。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