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校友 | 王迪瑶:翠园永远相信努力的力量
2022-03-13 11:25
来源: 罗湖教育
人工智能朗读:

翠园校友 | 王迪瑶:翠园永远相信努力的力量

提起翠园中学,你会想到什么?

坊间关于“深圳八大”的传奇?

东门老街的繁华?

校门口那座高高耸立的塔楼?

还是久负盛名的天文社、足球队、

书香校园乃至校猫?

每个人眼中都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翠园中学:

它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

它是典雅的,又是现代的,

它是精致的,又是广阔的,

——

如此多元的翠园,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还是说,多元,其实就是它的本质?

解读和定义翠园的标准有很多,比如她的办学历史,她的成绩,她的理念乃至于她的课程、师资、规模、校园空间等等,但另一个更加柔性却更具温度和效度的评价维度,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们。

今年是翠园中学办学58年,接近一甲子的时光,她培育了近三万名莘莘学子,我们很难通过大数据分析所有校友的发展情况以及他们对母校的评价,但我们有这样的诚意与意愿,通过校友这个窗口,让大家看到更全面与真实的翠园,也希望通过校友这本书,让后来者领略更深厚的翠园文化与精神。

为此,邀请相关校友分享他们与翠园的故事,他们心目中的翠园景、翠园人与翠园情。

01

初识翠园

整体情况是,我从初一就开始就读于翠园中学初中部了,然后直升到翠园高中部,一直在翠园成长。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随着家庭南下流动到了深圳,但因为不是深圳户籍,只好就读于一所私立小学:深圳市鹏兴实验小学。小学校园时光构成了当时我重要的社交生活,这也为作为插班生的我带来了在深圳的第一抹归属感。

我记忆中的鹏兴,总是明媚而温暖的,关心同学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强悍的老师们、打成一片的同学们、自由阅读的自习课、课间的牛奶和水果以及温柔而不失严厉的校车老师……

大概也是这样自由而积极的环境,培养了我“尽人事,知天命”的处事态度。即使是在小升初冲刺的那段时光,我也不觉得焦虑抑或痛苦,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陪伴下,我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绩,最终考取了我梦寐以求的翠园中学初中部(后简称“翠初”)。

到了翠初,我逐渐感受到了升学的紧迫感和压迫感。尤其是初三伊始,在我还对化学一窍不通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已经有一小半都利用暑假去培训机构预习了初三上册的化学课内容。这种弥漫在空气中若隐若现的焦虑情绪从我的学业生活传递到了我的家庭之中。

当时的我还是外地户口,根据深圳市的升学政策,尽管我可以在深圳读高中,但针对非深户学生的分数线要比深户学生的分数线高。这个政策我也是事后才了解到的,当时我的父母对我隐瞒了这个问题,他们扛下了所有转户口的压力,在中考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四处奔走,只为了我能够享受与深户学生平等的权利。

其实中学时代的我,一直自认资质平庸,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获得还不错的成绩——这点也在我初一某次月考中得到了确证,当时我换座位坐到了教室最后一排,那段时间正好我的父母工作繁忙,有些顾不上我的学习,所以我有点放任自流,最终数学只考了40多分,“荣幸地”被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点名,当时我羞愧地想原地蒸发。

就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好成绩不是信手拈来的,它需要为之不断付出努力,需要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积累、沉淀。于是我决心不再辜负父母和自己,逼迫自己自律起来。

直到现在我都对翠初的老师们心怀感激,新手上任但毫不露怯、认真负责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教学能力超强、刀子嘴豆腐心的数学老师,活泼而不失严厉、总是关注到每一个同学的化学老师……

正是这些温暖而负责的翠园老师,让我对翠园中学高中部心生向往,这俨然成为了我初三每一个埋头做题日日夜夜的信仰。最后,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我获得了直升翠园中学的资格,朝着我梦想的地方又前进了一小步。

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军训后,我成为了翠园中学的一员。在认识了新同学和接触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兴奋情绪之中,我被铺天盖地的课本和练习册彻底包围了。高一未分班的我,第一次同时面对九门截然不同的课程,即使我在课后补习了数学、英语和物理,当时的我仍然觉得有些难以喘息。

所以高一第一次期中考后,我对自己在班级中游的成绩感到七分不满以及三分自责。那之后,我又将精力投入到课业之中,仅存的看美剧的爱好也几乎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好在高一下学期时,我和我的同桌——也是直到现在的好朋友——一起被分到了文科实验班。我在十二班的生活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02

翠高三年

进入高一(12)班,我的高中生活终于有了正式拉开帷幕的感觉。当时还是文理分科,被物理和数学折磨了一个学期的我毅然选择了文科,尽管当时的我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大。

其实我也记不清自己是怎么进入到文科实验班的了,当时我同桌的成绩要比我好,毕竟她看起来更沉稳,而我总是时不时放纵自己一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不认为自己是每天埋头读书、汲取知识的那种学生。于是当我进入十二班后,我隐约感受到了身上的使命感,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好。

然而对当时的我来说,“更好”这二字仅仅意味着“成绩好”,意味着在标准化考核体系下掌握特定知识、满足一系列人为设置的标准。

这些概念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媒介环境逐渐渗透到我的意识中,最终我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就几乎只有“考得更好”这四个字。当然我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本身,也是为了掌握更多知识,但更进一步呢?

当时的我不明白课本和习题册里的知识究竟能对我今后的生活产生何种更深刻的影响和意义。当时的我并未仔细思考未来的事情,仿佛高考之后的日子就像一片未知的光明,只要先在高考中取胜,就可以了。

于是在我的同学都热火朝天地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时候,我连教室都懒得踏出一步,我只想着“赶紧写完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复习和预习”。

现在看来,充斥着教材知识的高中生活早就在我的成长轨迹中埋下了伏笔,初中开始我就不再看课外书了,也没人教我多读书,我周身只充斥着教导我好好学习的声音。唯一的好事大概是,我的努力在一张张成绩单上得到了确证。

从进入文科实验班开始,我的成绩就在稳步上升,最终在高二的时候稳定在了班级前二十、年级前五十。

不知不觉,高三带着雪花般的试卷来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节奏,成绩起起伏伏,有一次月考甚至掉到了年级五十名开外。也正是那次,我的班主任跟我谈了谈心,她透露出了担忧和关切,然后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鼓励我调整节奏,就为我提供了重新振作的力量。

在林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逐渐学着打开自己,有问题就及时问老师,有不懂的地方一定会努力追根究底。渐渐的,我的成绩又重新稳定在了班级前十,并且时不时还进入了年级前二十的榜单之中。

虽然我从未考过年级第一,但我一直自足于我的位置。我一直觉得,只要我没有掉出我的“舒适圈”,我就可以在这个区间里慢慢学习、进步。

03

翠园收获

在翠园这三年,不论是成绩的提高也好,还是心态的转变也好,都离不开关心我的老师和相互促进的同学们。

我高中三年的英语老师——周文秋老师,她为我反思精神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帮助。她一直是温柔而严厉的,虽然看起来布置作业毫不手软,但其实她考虑到了同学们的任务量和进步空间,及时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大家进步。

尤其是在一次作文作业评讲中,我收获了引人深思的一课。课前文秋老师一脸神秘地找我要去了我的作文,她说想示范一下。当时虽然我面不改色,但其实心里悄悄翘起了尾巴,想着自己这次确实发挥不错。结果评讲到我的作业时,我才知道我的作文被作为了反面教材……

文秋老师说,虽然文章表达挺不错的,但完全跑题了。她的表情似乎也流露出了不解,大概在老师们眼里我一直都是非常谨慎的吧。自那以后,我学着遏制自己的冲动,学会了反复思考、揣度字段,而不是捕捉到一点片面的信息就自大地滔滔不绝起来。

不仅如此,我的后桌温剑煌同学也教会了我分享知识的可贵。高三的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弥足珍贵,尤其是某个想趴着休息一会儿充充电的课间,抑或是某个想赶一赶作业的自习课。但温剑煌从不吝啬在这些宝贵的时间里跟我们分享他对某道题目的见解。

他大概就是旁人眼里满腹诗书、温文尔雅的文科生,他对于单个历史事件总是有着相当体系化的理解,对于许多难解的问题总是有着创造性而严谨的逻辑,他是个非常优秀且勤奋的学生,大家都有目共睹。而他也十分乐意与搞不明白问题的我们分享他的思路,以至于他像是在给我们开小灶上课的地步。

至今我也对无私而机敏的他抱有感激之情,大概也正是他让我懂得了“授人以渔”的妙处。

04

翠园人与翠园情

高中政治在许多人看来就是死记硬背,但我有幸在两位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认知。高一高二时,我的政治老师一直是杨隽老师,他的授课风格十分生动,而且具有启发性。

刚开始学《哲学生活》时,我们都对“意识形态”这个名词感到十分不解: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怎么就读不懂了呢?于是杨老师没有像课本中那样,为这个名词给出一句简单而抽象的解释,而是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给我们举例子并总结,让我们能对这个名词产生了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开阔了我们的思维。

到了高三,我们不舍地与杨老师告别,迎来了一位年轻精干的老师:陈瑾老师。人如其名,陈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认真严谨,她一直提醒我们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答题逻辑、积累拓展知识。如果没有陈老师,大概我也很难学会将自己的思想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除了学习,我的班主任林老师也教我们懂得放松。按理来说,高三学生是不会参与到社团开放日之中的,同学们需要不断在题目中打磨自己。然而在某个躁动不安的高三下午,窗外是一片欢腾的社团活动,窗内是埋头学习的同学们。大概这种自由的气息感染了我们,当我抬起头时才发现,教室里就剩零星几个人了,大家不知何时都下去自由活动了。

我想了想周末的十几张卷子,摇摇头准备继续写,但忽然林老师推开教室后门进来。我们四目相对,我正以为她要惊异于消失的同学们时,她睁大眼睛一笑,叫教室里剩下的我们下去逛逛。

其实我对我的历史老师——孙殿元老师,一直怀着敬畏之心。或许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历史这门学问不太开窍,所以当这样一位不苟言笑的文人带着风呼啸而来时,我几乎只敢埋头听着他深入浅出的讲述。

跟孙老师的缘分一直延续到我大一那年冬天,孙老师来北京出差,叫上了我和在人大的陈紫琦同学一起吃饭闲聊。大概是在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孙老师有多么关心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他都像一个沉稳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关切我们的未来。

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十二班,但孙老师一直记挂着我们,他自称“也会误人子弟”,但殊不知我们多么感激他的耐心,他常常从中午放学一直答疑解惑到午休开始,自己都顾不上吃饭。我们对他道谢谢,他只点点头,将大手一挥转身离开。

翠园是包容的,是积极的,是温暖的,是翠园人永远的精神故里。

翠园从不限制每个人的发展,在课外,老师们会鼓励同学们参加课余活动;在课内,老师们也教导同学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中,也应该上下求索。

翠园永远相信努力的力量,百日誓师就像一个社会欢腾的仪式,将所有梦想都汇聚起来,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共同体。这是翠园专属的高三祝福,也是翠园人拼搏的精神归属。

翠园总是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舒适自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更是一个大家庭。我永远怀念匆匆三年,想念嬉笑打闹的同学们,想念温柔而不失严厉的老师们,想念翠园的一边一角。

05

我的学习方法

首先,心理因素对于考试结果有很大影响。从应考方面来看,模拟考试保持平常心,既不能紧张,又要保持对待高考时的专心细心,就当作是个查漏补缺的好机会。然后经过高三大小考试,高考时自然也就不紧张了,还能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从备考方面来看,当别人比你强时,比如考试结果出来你退步了,别人进步了,别灰心,先找找原因,然后解决问题,不要急着自我否定,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里有句话可以激励自己,也是我写在错题本封面上的——From failing you learn. From success,not so much.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不用说要认真听课和复习课堂笔记了,大家都懂)

日常学习方面:

首先我会每天拿个小本子记下今天的作业和复习计划,比如:文综卷大题*1。其次要限时训练,每道题都是,考试时你要多久写完这道题,平日训练时也要这时候写完。然后要反思归纳写过的题的规律和应答套路。还有必备错题集,并且每天翻着看看。最后是要多问问题,问同学问老师都好,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具体各科:

语文:

1. 重积累:每天积累几个成语好词好句和易错病句之类的,最好拿个本子,这样比较有仪式感。

2. 重练习:如果感觉今天语文作业不太多,可以写写自己买的卷子,练下薄弱环节。

3. 重规律:前面说过的,总结方法,比如选择题错误原因类型。

4. 重阅读:多读读书,既提高阅读速度,又提高文化修养和文笔。

数学:

1. 重练习:我是每天练一份小题(30-45min)(难度较大的既练解题能力又练细心)。高考数学中得小题者得天下,这样坚持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正答率。大题我也会适当抽空练习薄弱的题型。

2. 重积累:错题本分考点记错题,比如:导数、圆锥曲线……比较有条理

3. 重方法:小题代数据等等

英语:

1. 重方法:阅读、完形、语法填空、改错、七选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高考完形基本上是5a5b5c5d的分布,以及七选五靠句型、句意和连词等判断的方法。还有其他的答题方法老师会讲,但自己总结也很重要。

2. 重积累:每天背单词,背作文词句,不可考前才背

政治:

1. 重背书:可以拿个本子,画出每一课的知识体系,最终在脑海中形成系统框架,以备考试时灵活调用。

2. 重方法:小题排除法排异法,大题不同题型不同答法,比如A-B类型与意义型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把答题范围限定在B内;还有经济、政治、文化题高考中基本会有纯提取材料的点和时政的点,要积累并记得答上去.....方法不细说,老师会讲

3. 重练习:每天或两天练一份小题,一个或以上大题,保持手感(找当年优质模拟题,既了解时政,又扫盲知识点)。

地理:

1. 重知识:通过上课记笔记形成完备知识体系

2. 重方法:小题排除法、优选法、直选法;大题答题模版积累(比如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气水土虫,生长期即气候水分土壤病虫害杂草生长期)以及设问答题规律总结。

3. 重练习:每天大小题

历史:

1. 重知识:背书,没别的,史实真的很重要。

2. 重方法:小题有方法,立意材料,设问选项分析。大题有套路,面肥点瘦,有小标题,蒙史实等等。

3. 重练习:每天通过作业或自己的资料保持练习量,尤其是高考前几周。

总之:

1. 学习三步走——背书、应用、总结归纳。数学理解为背公式性质等,总结归纳理解为既总结知识点,又归纳方法。

2. 错题本

3. 勤奋和坚持

06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其实上面我说的学习方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其中精髓在于记忆知识点和利用方法这两手。所以,你们也可以把握重点,在高中三年探索自己的一套有效学习方法,做好自我管理。

高中尤其是高三,每天节奏很快,作业多时总是没多少时间复习。既然每个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时,那么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才能够帮助我们每天有积累。

不过这么高速运转自己也会吃不消,所以我也经常吃完饭后先看看微信公众号放松一下再复习。刚才说的利用碎片时间其实只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提高效率。其实这点很简单,当你学习时不想别的,心无旁骛,并且限时完成任务就可以了。比如我经常规定自己晚修放学回家路上背完一课或者一单元的政治。以及十五分钟写完一道地理大题。

学习从来不是易事,更不能急功近利,高三尤其累,但只要不断积累,像我这种本来对厦大都没把握的人都能考上北大,你们又有什么不可以?那么为了给予你们一些精神力量,促进你们把它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想送给大家两句话(这些也支撑着我度过了高三的疲惫期):

1. 你觉得努力晚了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2. What can't kill you will only make you stronger.

当然,学习肯定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我对中学时光抱有最大的遗憾,是当时的我将自己几乎完全局限在了教科书的世界中,没能给自己一些开眼看世界的机会。通观全局,其实高中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自由生长的时间,虽然学习是永远的第一要义,但这绝对不是高中生活的唯一意义。

我们都被“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这句话所麻痹了,其实进入大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境:完全不同的课程体系、更加深入复杂的课程内容、丰富但分散注意力的社团活动、就业和读研的压力……我们不会越活越轻松,我们永远需要承担对生活的责任。

所以,珍惜高中自由的空气吧,上课时专注上课,完成课业任务时高效专注,然后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机会吧。也别沉溺于社交媒体上浅层的刺激,去运动、去读书、去参加社团和组织活动,都不失为沉淀自己的方式。

趁年轻,打开自己生活的可能性吧,别被课本束缚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翠园中学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小编荐读

罗湖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022〕1号

校园行|桂园中学:文化立校,无痕教育助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别样高三①|教师与父亲的“守”与“离”,背后原因令人泪目

一周一园秀|百仕达二期幼儿园:为幸福人生奠基

加强线上教学,罗湖区教育局最新工作部署来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