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月历系列: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
2022-03-11 18:17
来源: 深圳市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工智能朗读:

食品安全月历系列: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

为了鲜,他们驱车3小时,寻找一口羊奶

2015年3月的一个周末,深圳的老宋夫妇带着七十多岁的岳母一早就出了门,开车踏上了回乡的路。

他们的老家在230公里外,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那里属于粤东的客家山区,青山环绕,风光秀美,盛产沙梨、柑桔、三华李。

但这些都不是老宋此行的目的。

在高速上,他收到了一条语音,里面传来村里的兄弟老黄兴奋的声音。

“喂!阿宋,你转到来(回到没)?哎哦卡gi咋母羊啱生了(我家里几只母羊刚生了),奶好足,快过来尝尝哈!”

“哎有一咋钟头(还有一个小时)就到,快到啦!”

待老宋一家回到河源,老黄早已骑着他的摩托车,驮着新鲜的羊奶,送到家里来,一小瓶一小瓶地分装好。「都是我家羊下的,绝对纯天然,你在深圳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老宋笑嘻嘻地把羊奶倒入碗中,像品尝「圣水」一样,抿了一口,果然特别醇滑,唇齿留香,三人喝过都赞不绝口。

接下来2天,老黄每天都会送一些羊奶过来给他们尝鲜。

回深圳之后,他们仍对这口自然鲜甜的奶香念念不忘。

一个月后的清明假期,听说又有母羊下崽,老宋三人赶紧又回去了一趟,还提前跟老黄预定:「还是要上次那么新鲜的羊奶哈。」

同时倒下的小女孩

可能是山区早晚温差大,再回到深圳,老宋3个都病倒了,低热、乏力,脑袋昏昏沉沉。

其实上一次回去,他们已经有点“感冒”的症状了,当时以为是流感,到附近的社康中心开了点药,就没在意。

但这一次情况好像更严重了,混混沌沌了半个月,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发热、多汗,还出现了肌肉酸痛。

3个人都扛不住了,赶紧去深圳市人民医院检查。

医生初步怀疑,这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感染,立即请深圳市疾控中心帮忙对血液样本作进一步检测和诊断。

调查的过程中,疾控工作人员又接到了另外一起类似的案例。

深圳市儿童医院送来一个女婴的血液样本。孩子同样是发烧、多汗,因为只有1岁10个月,还不懂说自己有没有肌肉疼痛,但医生发现,触碰孩子的关节时,她会有抗拒的反应,很可能是有关节痛。

因为年龄小,她的症状比老宋3个成年人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肝、脾、淋巴结的肿大!

更巧的是,这个小女孩也“来自”老宋的老家:河源紫金县龙窝镇!

原来,2014 年 9 月-2015 年 2 月期间,孩子爸妈把她从深圳送回了老家给奶奶照看。疼爱孙女的奶奶,每天都会给奶奶喝一瓶刚挤下来的鲜羊奶。而鲜奶,就来自村民老黄家的羊棚!

疾控部门的诊断结果也很快出来了:布鲁氏菌感染!得的是「布病」!

「布病」即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菌很可能来源于那些鲜羊奶!!

“直饮”鲜奶,为何如此危险?

“直饮”鲜奶,通常来自于“个体散养羊”,没有经过检疫这道“验身”程序,羊的体内可能携带多种有害微生物,常见的就是布鲁氏菌,会引起前面提到的「布病」。

布病本质上是动物性疾病,特别是家畜疾病,人类算是这个病的「意外宿主」。所以,这也叫「人畜共患病」。

这种病主要流行于大草原,比如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等牧区,被感染动物的皮毛、脏器、胎盘、羊水、乳汁、肉等都含有布鲁氏菌。草原上的牛羊流产、出现死胎,往往就是布鲁氏菌惹的祸。

而人染病后的主要特征是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

别以为远离牧区、养殖场就安全了。

近5年,深圳平均每年都有30例左右的布病报告,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为主。

为了躲开这些「坑」,正规的养殖场,首先会在源头上把关,保证饲养的奶羊不被布鲁氏菌感染。

羊产奶之后,还要立即对鲜奶进行科学的灭菌处理。

喝“散养个体户”挤的「直饮奶」?那简直就是在暴风雨中裸奔!

市民购买了生羊奶,即使回家煮沸再喝,也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除了直饮奶,滴滴香醇的天然农家鲜榨花生油也有坑

2017 年,广东省曾经对小作坊花生油黄曲霉毒素 B1 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小作坊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 B1 超标率 11.8%,检出率高达 56.9%。要知道,黄曲霉毒素可是一级致癌物。

并不是仅仅是天然就一定是安全的,选择天然食品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那么怎么选择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

购买食品时,在正规商店购买,选择新鲜的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并且按照包装要求的环境温度要求存放。千万不要购买所谓的天然农家鲜榨油、直饮奶等食品。

选择新鲜的食品,主粮、豆类、玉米和花生等粮食需要特别注意防霉变,并且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

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

不用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其他水源来处理加工食物,避免因水源污染引起感染或中毒。

———— THE END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资料来源:深圳疾控、食品与学校卫生科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卫生健康公益宣传,不作商业用途。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者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