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干货满满!
2022-03-11 14:18
来源: 央视新闻、新华社
人工智能朗读: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干货满满!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总理把中国经济增速比作登高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中国制定宏观政策,是从国情实际出发的。去年,我们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也为今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5.5%的增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水平。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气压低、氧气少,看似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总理回应乌克兰局势:一切有利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中方都支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原则都应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来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停火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

【总理谈减税降费:这是施肥浇到根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我们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运行中的困难。在大规模投资、发放消费券、给企业减税降费中,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从今年收到的报告看,大家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真是要浇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总理回应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才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春节前到西北农村调研,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花费得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得八千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所以说,打工、就业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民生。我也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还有很多人在努力着,通过就业为下一代来争取更好的未来。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叫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而努力。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的所谓潜在的增长力。

【总理谈香港疫情: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香港抗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前,香港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特区政府依法决定推迟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集中精力来抗疫,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疫情的发展,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抗疫。

【总理谈中美关系:中美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的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是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在去年年底视频会晤时达成的共识,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地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意义。

【总理谈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身份证电子化,办有关事项时,手机扫码即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连。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一个亿,异地就业、养老、就学来回跑,跨省通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拿着手机在有关事项上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总理强调拐卖妇女儿童严惩不贷,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群众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为此事感到十分气愤。对于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决不会也不能关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