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经济、科技、旅游……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这些话题!

经济、科技、旅游……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这些话题!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全国两会进行中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很多话题会戳中深圳人布布为大家梳理了一番一起来看看吧。▽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口岸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其中详细描绘了港深“双城三圈”发展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姜建军 在深圳率先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深圳游艇保有量约占全国的27.5%,建议在深圳率先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在大鹏新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地先行先试国际游艇出入境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港澳籍游艇在出入境通关、监管查验、码头设置、牌照互认、航行区域规划等方面形成突破

全国两会进行中

代表委员们关注的

很多话题会戳中深圳人

布布为大家梳理了一番

一起来看看吧!

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口岸经济带

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其中详细描绘了港深 “双城三圈” 发展布局。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预算案为北部都会区建设预留了一千亿的资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住深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出相关提案,建议国家将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效率地推动口岸经济带建设,推动深圳加快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合对接。

“打造北部都会区,需要在中央层面的支持协调之下,香港与深圳紧密对接、高度融合,推进港深的合作共赢。”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联办原副主任黄兰发认为。

“升级”深港口岸经济带发挥辐射联动作用

香港北部地区大部分为生态和乡村区,一直以来并不是香港的核心发展区域。而深圳一方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在两地长期的融合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合作基础良好的口岸经济带。

委员们认为,“香港北”的发展规划人人振奋,而“香港北”+“深圳南”的协同发展更充满想象空间,必将有助于提升深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促进深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注入更多新动能、探索更多新经验。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作为一个规划跨度达20年、覆盖达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而深港口岸经济带就是重点突破口,应当发挥好其辐射联动作用。

去年,住深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围绕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发现,深港口岸经济带规划建设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此,陈倩雯建议国家将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效率地推动口岸经济带建设。她建议,依托深港陆路口岸,重点聚焦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及罗湖口岸等周边区域,联动建设一批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特色功能区。

软硬联通提升深港融合发展水平

“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规则机制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两地高度融合水平。”黄兰发委员也在提案中建议,以更大力度支持两地口岸改革和港深基础设施“硬联通”,支持港深积极探索规则机制“软联通”。

在“硬联通”上,委员们认为,应以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海陆空铁体系完备、畅通便捷的深港跨界通道,如会同香港谋划深港跨界轨道交通,加快皇岗口岸重建,规划建设前海、梅沙客运码头,规划布局深港跨境直升机起降点等。同时利用科技手段优化口岸通关体验,便利两地人流、物流、数据、资金等要素更高效流动。

在“软联通”上,黄兰发建议,探索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商事规则等经济运行规则两地衔接,推进教育、医疗、民生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两地高度融合水平。

共建国际科创中心打造粤港澳人才高地

在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的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发展内容。科技创新也是深圳最亮眼的名片。

委员们认为,应支持深港两地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共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粤港澳人才高地。

黄兰发委员提出,应支持港深在联系紧密、合作基础较好的河套合作区-新田科技城率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承载地,将“两制之异”转化为“两制之利”,统筹谋划布局、加强互联互通、注重优势互补。同时,探索一些专业资格互认先行先试,从而带动技术移民、增加国际人才流动便利、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此外,支持推出一批适应国际高端科创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等重要平台,营造有利于集聚国际一流科创人才的良好环境。

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北部都会圈建设

“‘双城三圈’空间格局的确立,将引导香港各项经济要素向北部地区汇集,形成媲美维港都会区的香港经济第二增长极。当前,应重点考虑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实现共赢。”全国政协委员、香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许明金说。

许明金建议,应引导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北部都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进入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环卫保洁、垃圾清运、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和养护领域。同时,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参与北部都会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姜建军:

在深圳率先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

“深圳游艇保有量约占全国的27.5%,建议在深圳率先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在大鹏新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地先行先试国际游艇出入境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港澳籍游艇在出入境通关、监管查验、码头设置、牌照互认、航行区域规划等方面形成突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姜建军提交的“关于推进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的建议”引起关注。

早在2017年6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四部委就曾联合出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但是实施以来,“进来难、水域少、手续繁、成本高、不便利”等问题仍然存在。此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提出,要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

姜建军认为,深圳作为我国最早发展游艇制造和游艇俱乐部的城市之一,游艇保有量约占全国的27.5%;拥有大鹏半岛大亚湾和大鹏湾两个优质天然海湾,全市规划了16处海上休闲和客运码头,其中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是华南地区唯一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9年以来,深圳游艇经营企业从不到20家发展到了160多家,增长了8倍多。行业年消费总量从不足1亿元发展到超过100亿元,增长了100倍。深圳已成为大陆地区主要的游艇交易、游艇消费中心之一。”姜建军说。

而与之相对的,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于2020年发布后,琼港澳游艇“自由行”取得了多项重大政策突破,催生了游艇旅游新热潮,有力促进了海南游艇业对外开放水平,在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方面也成效明显。姜建军认为,这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经验。

姜建军建议,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和海关总署等部委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游艇旅游管理条例》和《粤港澳游艇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促进游艇产业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并在深圳率先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

同时,加快研究粤港澳三地有关游艇规则衔接、政策衔接和体制机制衔接等问题,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制度,为粤港澳三地政府、企业和行业提供智力支持。

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余淼杰寄望深圳

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作贡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贯彻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未来国家发展的信心,振奋人心。”3月5日,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接受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采访时说,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经过努力,完全有信心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希望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作出深圳贡献。

“去年我国GDP总值114万亿,比上年增长8.1%。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5.5%左右,这是比较稳健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余淼杰说,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正像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GDP增长5.5%左右是在平衡‘速度和质量’‘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考虑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设定的。”他指出,报告中“稳”字出现76次,贯穿全篇。

他具体指出,宏观政策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如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确保重大工程建设和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微观政策方面,主要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疫情之下,帮助广大企业减负纾困。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他说,在全国去年114万亿元的GDP中,深圳一城占比2.6%。希望深圳不辱使命,为实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作出深圳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对此,余淼杰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非常重视。深圳作为创新之都,应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多“深圳贡献”。

他说, 深圳“十四五”规划强调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每年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希望深圳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他还表示,深圳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科技创新高地,希望深圳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各地人才来深,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同时,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等。”余淼杰说,深圳作为我国外贸大市,希望深圳更好地发展数字的商品贸易、数字的服务贸易以及数据贸易,通过制定比较高的数字标准,或者融入到已有的数字标准中,推动我国数字贸易乃至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共话创新

让大湾区迸发更多科创硬核力量

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新是两会上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口中的热词。连日来,围绕广东如何迸发更多科创硬核力量,如何引进和培引高端人才队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如何发力等话题,代表们积极建言,群策群力。他们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有责任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

湾区大科学装置群要“串珠成链”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近年来,一批大科学装置在加速落地,为大湾区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陈广浩说,当前,围绕支撑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广东省和有关地市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在大湾区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雏形已现。未来,中科院还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去增强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水平。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将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形成创新联合体,这是很多代表共同观点。

陈广浩说,大湾区布局的这些“国之重器”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今后,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将这些大装置、大平台“串珠成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打造完整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

来自科创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多年来持续关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掣肘性、共性问题,并就此形成意见建议带到两会上。

“广东省有很好的科技资源,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科研实力怎么样转化为产业应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袁玉宇建议,打造完整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在这其中,要切实落实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等,共同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

袁玉宇说,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要实现科技自强自立,人才支撑是核心。 在人才引进上,不应拘泥于论文发表数量或者有没有“帽子”,更重视实践和工艺技术积累过程中的经验,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突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机制障碍。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表示,30年来,格力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其中核心就是两点:人才与创新。未来,要实现更大发展,就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董明珠说,格力目前建立了16个研究院、超1000个各类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每一个专利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是,却时有遭遇知识产权恶意抢注行为的侵害。为保护和鼓励创新,她建议,一方面,优化企业税收返还政策,鼓励企业将更多税收返还投入自主研发,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方可持续享受税收优惠,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尽快组建国家知识产权法院,使之成为隶属最高人民法院,独立审理知识产权终审案件的专门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设立中国工程师节

“工程师是新时代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从衣食住行到航空航天,各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工程师的拼搏和奉献。”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研究院主任李金波呼吁设立中国工程师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让工程师成为新建设的明星。

李金波说,中国有7000万工程师。自己所在的美的集团,科技月已经举办了26届,每年都几千万元重奖工程师,营造了很好的创新氛围,大大调动了工师程的积极性。

“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很多是明星和富豪,工程师的工匠精神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人心。”李金波说,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设立中国工程师节可以强化工程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工程师队伍中来,为科技创新赋能。

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委员建议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住深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聚力城镇化、数字化、低碳化,进一步依靠科技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响应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数字化、低碳化的发展,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王文银认为,当前,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新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手段,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和需求。在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加强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上,我国以健康码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手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把数字技术优势和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全球领先的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使其成为体现我国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的典范。在气候变化和低碳革命背景下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也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为此,王文银建议,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提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城镇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形势下的科技需求,制定应急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同时,强化应急管理战略科技力量。

王文银提出,应加强科技资源投入,推进应急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构建满足未来需求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如面向城镇化、数字化、绿色化进程中的应急科技需求设立一批科研项目,支持面向智慧安全绿色应急的实验室,使其成为跨学科融合的基础条件平台、应急管理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国家治理决策实验仿真平台、一流人才培养实训演练平台。

应急管理体系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王文银表示,应大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他建议,支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型的高水平应急管理学院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构建数字时代应急管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应急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国际引领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委员建议立法完善长期护理险普惠失能老人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8.7%,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5.44%,这表明我国已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而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也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住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十四五”立法规划,尽快出台全国性实施管理办法,同时选择有代表性、条件许可、风险可控的农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2016年6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1年3月,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亿,2020年深圳也通过特区立法,建立起深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印顺建议,在探索总结各地试点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十四五”立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全国性实施管理办法。他认为,立法上应当重点完善筹资、护理范畴、待遇等政策体系,统一护理需求认定、等级评定等标准,健全护理机构及运行机制,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法律遵循。

在印顺看来,2016年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地区主要是城市,受益人口主要是城市职工、市民。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乡村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养老金入不敷出,是长期护理险更为迫切的需求人群。”印顺建议,应在有代表性、条件许可、风险可控的农村地区开展广覆盖、厚基础、实标准的试点工作,确保脱贫成果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印顺还提出,应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介入长期护理保险领域,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个人参与的工作格局。应激发市场活力,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应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税收等政策优惠、推动医疗机构向医养转型等方式,为产业资本进入长期护理保险领域营造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温思美:

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需突破体制束缚

今年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年,早在2019年,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温思美就提出建议,要建立大湾区高校教育协同发展便利化联动机制,两年过去了进展如何?有什么难点?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谋划?日前,温思美接受记者采访,他指出,深圳的产业创新基础决定了其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和教育作用中的龙头作用。作为先行示范区,要扮演好龙头角色需要政策支持,其中包括放宽中外合作办学的约束、为跨境科技交流提供便利,以及人才和税收的相关政策等。

粤港三地高校合作优势:

资源丰富,合作基础深厚

温思美表示,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本身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地高校在学术交流、人员往来、联合招生和合作科研方面都有较好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加之粤港澳三地高校资源丰富,彼此之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将能为大湾区的科教创新发挥基础作用。他介绍,珠三角地区有130多所高校,香港有20多所高校,澳门有10所高校,这些高校有相当一批学校位于世界100强或世界300强以内,这三地的高校如能进一步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将在学科布局、创新能力方向各取所长,发挥其强大的力量。

过去两年,

粤港澳三地联合建立超100所研究机构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自规划实施以来,两地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联合招生、互认学历和学分、学者的交流、联合办学这四个方面都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温思美透露,过去两年来,粤港澳三地高校联合建立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已超过100所,部分学校还与港澳学校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包括港澳的学校在珠三角办分校、设立研究院和科创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体制和机制。

值得欣喜的是,这几年在各界关注、从中央到省市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一年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主管官员都会召开联席会议,协调三地在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事项。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定期的会议制度,如在粤港澳三地建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其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已经吸引了超过80所院校参与,其中粤港澳三地的主要学校均加入了该组织。“在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深度合作方面,这些联动机制和相关探索都在加速三地教育合作的深化和效率的提高。”温思美对这些探索表示肯定。

目前提案进展:

实施上先易后难,还较缺乏特殊顶层设计

2019年,温思美就提交了关于建立大湾区高校教育协同发展便利化联动机制的建议,两年过去了,进展如何?他介绍说,总体而言,该提案得到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答复过程中对意见和建议给予了具体措施,并分阶段推进执行。其中执行所采取的方法,基本上还是“先易后难”,先易就是在原有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民间的交流和合作,包括三地高等院校师生的交流、科技合作方面的交流,以及在不改变以前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合作办学和共同建立科创中心和研究院,这些进展都比较大。

但目前不足的地方,还是缺乏顶层设计。他指出,在原有中外合作办学上,如何解决粤港澳三地作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特殊需要,来确定三地办学的新机制,无论是联合办学,还是港澳地区高校在珠三角独立办学,还需要进一步协调,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保证。

深圳在大湾区中属龙头,

但需创新政策发挥“先”行作用

2021年,深圳市在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中,就提出了加快香港大学在深办学落地进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教育园区等要点。作为先行示范区,应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力,以更好发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之于大湾区发展的作用?

于此,温思美给出了两方面的答案。他表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是三大龙头之一,凭借其产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为粤港澳三地教育科技深度合作提供很好基础。但需要关注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它的“先”主要“先”在创新,不仅仅是在科技和产业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

“接下来需进一步推动深圳发挥先行示范区、国家创新城市的角色,同时在大湾区发展中扮演龙头的角色,这就要求国家在科技创新和教育合作宏观政策方面进一步协调,包括进一步放宽中外办学的有关约束、为跨境科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才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政策。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大湾区整个发展过程就要打折扣,同时含金量也缩小了。”温思美表示。

在省级政府层面,他则关注到了珠三角各市的“竞争”关系。为此,他建议省政府要联合珠三角,协调各市尽快出台区域创新规划及落实相关政策,“避免各个市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合作方面,彼此间只有竞争,缺少合作的局面。”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住深全国政协委员:

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在深全国人大代表、住深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要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推进教育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消息,我们特别兴奋。今晚7点钟,我们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聆听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对医疗卫生和教育都提出了具体和细致的要求与部署。在医疗卫生方面,尤其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公共卫生的响应机制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后,深圳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精准地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起牢固的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

吴以环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圳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我们把健康问题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的所有的政策里面,转变过去以治病为中心、以大医院为中心的观念,把预防放在前面,以健康为中心,不断地夯实基层、打牢健康深圳的网底,力争做出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她说,深圳一定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继续以先行示范的要求,在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医保改革、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打造“病有良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目标积极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深圳大学正在谋划学校发展的“十四五”规划, 把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培养更多能够进行原始创新、能够解决我国关键技术被国外“卡脖子”问题的领军人才。同时也呼吁扩大在深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

做挑战世界极限的科学研究

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从源头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过去一年,刘若鹏重点调研深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他看来, “十四五”是国家战略科技、科技自立最重要的开局时期,广东科技创新不仅要在数量上快速提升,更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探索。

在深圳,一批依托于产业实体、运营模式更倾向于“贝尔实验室”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向源头创新突击。例如光启组建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光启形成国家级创新平台-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多层次全链条的超材料创新体系,全面建立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

刘若鹏认为,深圳应该有条件、有基础去建设一批“贝尔实验室”群,探索并推广科研创新机制,包括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大科学装置的多元化投资及运行机制,以及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等。

刘若鹏建议,在深圳先行先试,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并向全国总结推广“贝尔实验室”群的创新模式,挑战世界科技前沿课题。此外, 还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科研机构、创新组织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大师级博士”,让这些创新机构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综合深圳特区报、南方+等

编辑:江欣芷 牛耘

校审:肖刚 黄淳 吴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