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非遗丨“面”的传人
2022-02-22 17:09
来源: 南山文体通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非遗丨“面”的传人

还记得冬奥会期间

摩纳哥阿尔贝亲王为了自家双胞胎

现场捏起了面人“冰墩墩”吗?

这份传统民间艺术“捏面人”

相信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颜六色的面团

在手艺人手里捏搓之后

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便出现在手掌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这项非遗技艺的前生今世吧

小巧的民间艺术品

面塑,一种源于我们餐桌主食的艺术。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彩色捏塑艺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有民间传统艺术“活化石”之称。

聪慧的中国人在制作精致美味的面食时,基于对食物的崇拜,对生活的感恩,将柔软的面用灵巧的双手塑造成心中崇敬和喜爱的形象,表达对生活寄予的美好愿望,以及对未来的祝福和憧憬。

据说,捏面人这一技艺盛行于山东菏泽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风味。

古代艺人捏面人以面粉、糯米粉和蜂蜜为主要原料,调成不同色彩,类似于“花馍”,而且可以食用。

后来,考虑到面团的可塑性,所捏面人的防腐性、色彩的多样性等因素,在选用面粉上也有了讲究,要选用上等面粉,按一定比例加入糯米粉、色素、蜂蜜等,或根据需要在面中加入国画颜料等添加剂,不断搅拌均匀后揉制成团。

“面”在深圳

深圳第一位面塑非遗传承人是张民忠,他来自山东菏泽吕陵镇楚庙村(与穆李邻村),是家族中第四代传人,属于曹州李派,其祖父张万臣师承于李俊兴,是上世纪当地有名的捏面人。

2002年,31岁的张民忠带着捏面人手艺来到深圳,最初由于条件有限,每天只能在南山走街串巷,摆摊设点进行制作和销售。

为了适应深圳的气候,张民忠反复研究,经他处理过的面团可做到潮湿天气下也不会发霉,这一工艺的突破 ,攻破了面人无法长久保存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坚持下,2009年张民忠成功地推动该项目列入深圳市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20年来,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他积极参加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在多所中小学教授面塑,并将现代人物和深圳元素融入作品中。

比如,2020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他制作了一组名为“渔夫一家”的作品。他还临摹象征深圳改革开放精神的“拓荒牛”等,希望通过“指尖”的技艺,记录深圳故事。

第二位要介绍的深圳非遗传承人是王建林,他是王氏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15岁起,便跟随叔父王树明学习面塑技艺,他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

微末处见真功,指尖上显匠心。在张民忠、王建林等匠人的坚守下,面塑这一中华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将继续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

“捏面人”的诗和远方

面塑作为商品大众看到的只是成果,可能心血来潮就买了,但是对制作过程和手艺一无所知。手拿一块小小的面团,几件简单的工具,在手中捏、搓、揉、掀,一会儿工夫便能生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这面塑技艺蕴含的魅力所在。

艺术作品都是有思想的,作为手艺人要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讲求内敛,只有内心丰富、积累丰厚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每个人的思维不同,他抓住的特点也不同,所以说,同一位师傅教的徒弟做出来的都不一样。”张民忠表示,作品和手艺人的想法有很大关系。

《京剧五虎上将》及局部特写

传承人张民忠作品

对于未来,张民忠说到,现在相比以前摆摊来说创作时间更多了,未来还想多收徒弟,通过这种方式将面塑手艺传承下去,自己也想通过一个个作品走向更大的平台,让面塑这门手艺得以发扬。

面塑艺术的传承,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结晶。这种表现形式的意义不只是在作品的艺术形态上体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弘扬其内在的手艺技术和文化含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的存在

才能让非遗技艺在一代代中延续

让更多年轻的生力军成为“面”的传人

让这些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技艺

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长按识别二维码

翻阅南山区文化日历

掌握更多精彩活动内容

来源丨深圳广电《深圳非遗》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TC plus非遗传承与保护

编辑丨静宜

责编丨戴洁

▋ 防疫小贴士

疫情期间,再次提醒大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少聚集,不扎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用公筷等良好生活习惯。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减退等不适症状,立即就近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快接种疫苗,共筑免疫屏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