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断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
2022-01-24 09:1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不断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 “硬”设施“软”实力 “新”风景“老”记忆 筑“高峰”造“平台”

深圳不断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深圳图书馆为读者派送“春联盲盒”,读者有可能领到中国、省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的作品;深圳博物馆“交流·互鉴——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展横跨元旦、春节两个节日,美轮美奂的壁画和造像迷住了深圳观众;元旦期间,深圳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接连举行的新年音乐会,用恢弘的交响乐章,与市民一同迎接新春的到来……

新年之际,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线上线下为市民不断带去高质量的文化供给。过去一年,深圳文化事业扎实开展,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硬”设施与“软”实力

近年来,深圳掀起了特区的第三轮文体设施建设高潮,加紧布局深圳的文化版图,增加城市的文化能见度。

去年,深圳全面完成了“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土地整备与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或招标,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书城湾区城等项目开工建设,深圳音乐学院揭牌,美术馆新馆、科技馆新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在“十大”之外,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1标段工程投入使用,市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文化馆新馆等其他市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在身边,基层的文体网络品质也在不断完善。深圳持续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攻坚做强工程,龙华区图书馆开馆,坪山区文化馆(过渡馆)及石井等4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各个基层文体中心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

看得见的,是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文化建筑,而事实上,深圳的“文化基础设施”,更多来自看不见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去年,深圳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入选了国家发改委《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千余座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部分加入了“图书馆之城”统一平台,读者可以在其中享受无差别的服务,实现“一证走遍全城、一体共享资源、一站获取信息”。

在盐田区图书馆的自助查询机旁,老年读者林先生对着话筒说出自己要找的书名。这套智能书架系统可以用语音及手写搜索功能迅速定位书架位置。读者点击屏幕中“打开LED灯”按钮,还能在30秒内通过书架上闪烁的蓝灯,精确找到图书。

去年,这座全国首家实体智慧图书馆成功创建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作为分馆,灯塔图书馆、春天海图书馆、悦海图书馆等一批智慧书房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这也是“垂直一体总分馆体系”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体验。

在文体设施的共享上,深圳还创新构建“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工作机制,依托“i深圳”打造“一键预约”平台,推动文体设施共享运营、学校和社会资源双向开放,上线4个月以来汇集了近400个学校、社会及公益场馆的运动场地资源,预约订单量超60万宗,惠及市民近200万人次,率先探索都市型共享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

“新”风景与“老”记忆

过去一年中,在深圳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新风扑面,一幕幕文化舞台上的新画面,一个个文化品牌的精彩绽新,构筑起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新风景。

“湾区升明月”光芒四射,去年的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成功“破圈”,全网直播观看总量4.34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75亿次,形成现象级传播。

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书香四溢,超千万人次参与,首次设立各区分会场,“深圳·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创新地以书香为媒,串联起精神气质对视的文化品牌。

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则带来创意的火花四射,用全新的视觉形象与活动形式,充分展现了“设计之都”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深圳也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发展,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去年,深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建设,推动观澜古墟商埠游径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东江纵队纪念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列入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为保障文物的安全,深圳结合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划定3处省保单位、34处市保单位、87处区保单位的“两线”范围。“上川黄连胜醒狮舞”项目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大鹏所城海防博物馆,市民郦欣细细地观看展览,了解所城数百年来的演变脉络。“来到这里才知道深圳为什么又叫‘鹏城’,我觉得每个深圳人都该来看一看。”

海防博物馆是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启动后,大鹏所城新建的一座特色博物馆。去年,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区”通过验收授牌,其中,不少街区的特色,正在于其所承载着深圳的历史文化。“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的保护与活化,成为了改造提升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成为了人们寻根深圳、了解历史的旅行休闲目的地。

筑“高峰”与造“平台”

1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主视觉形象,这是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专门设计的“萌虎”形象。今年春晚,“深圳设计”先声夺人,抢尽眼球。

这一年,深圳在文艺园地中收获了丰硕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英雄颂》首演,以舞台艺术精品呈现并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原创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大型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年百戏”舞台精品展演,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原创舞蹈《烈火中永生》《肖像》《等》分别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和现代舞奖,占全部奖项一半,深圳歌剧舞剧院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院团,深圳还积极引进了谭盾、冯双白、石倚洁等一批文艺名家。

名家名作的不断涌现,是文化深圳被人们所看到的“高峰”,“高峰”的生长,则离不开坚实而广阔的创作平台。

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为文化事业的发展释放活力。深圳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提出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艺术创作科学决策等6项管理机制,以及一团一策推动院团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推动张娅姝等深圳本土优秀艺术家开展国内巡演,去年,以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为代表的国有文艺院团演出季带来高质量演出近百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质平台与良性机制,有力推动文化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优质的文化供给,正在绘就城市新的文化图景,也为市民不断提供更丰富、更营养的精神食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