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打造农业发展“芯片” 记者走访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育种基地
2022-01-22 08:14
来源: 深圳晚报

这群年轻人打造农业发展“芯片” 记者走访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育种基地

人工智能朗读:

▲1月14日,育种科研员在大棚里插秧,秧苗上的红色标签注明了洁田稻的品种。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刘云惠里 文/图)你可知道:农业发展也有自己的“芯片”?而且,这种“芯片”就在深圳生产!

临近春节,几波寒潮,让深圳多少有了点冬天的味道。从光明中心区出发,深晚记者驱车来到了迳口村。

这里有两个“芯片”生产点,官方名称是“洁田稻育种基地”和“洁田玉米育种基地”。负责接待的小伙子长得很精神,名叫谢刚,看见来人,正在水田里插秧的他扬了扬手,笑容灿烂。

谢刚是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育种科研员。除了他,水田里还有三个年轻人,都是育种科研员,他们插起秧来的熟练样儿像极了“老农”。秧苗被一株株隔空插入泥地,齐整划一。谢刚介绍说,他和三个同事王承旭、方兴之、谢建平在这里已经干了快两天了,上午7时就下田插秧,在基地的大棚里插下了1000个品种大概3万株洁田稻秧苗。

“这里大概有1.5亩,都是我们选育出来的新品种洁田稻。在既有的抗除草剂优势性状基础上,它们有的耐寒、有的抗倒伏、有的抗病……”指着水中身姿挺拔的青苗,谢刚如数家珍。

“迳口村的水稻基地有25亩大田管正季播种,一年能种两茬,我们用大棚跟大田交叉播种,一年又能种三茬。大田到3月份要种今年第一季,大棚现在的水稻是去年第三季种下的,估计今年4月份收割。现阶段最怕的是突然降温影响大棚里秧苗生长,我们每天都会下田照看,春节就轮流值班下田……”谈起日常的育种节奏,几个科研员你一嘴我一舌地介绍着:“别看我们种植的亩数不多,‘农忙’节奏可不输农民!”

育种温室里,三个人在为玉米人工授粉。金灿灿的雄花粉被悉数抖落到对应雌花的花丝上,授过粉的雌花被羊皮纸袋罩起,新一轮孕育开始了……

领头的叫陈舜权,也是育种科研员,另外两人是他的助手苗华、刘吉华。

陈舜权很健谈,他手里的活儿不停,嘴里忙不迭介绍:“你们在光明吃到的招牌甜玉米,它的‘爷爷奶奶’就在这里诞生!”他感到自豪,因为他们团队研发的“圳甜7号”正是光明“三宝”中甜玉米的品种之一。

他说,当下他们团队,正为温室里的100多株洁田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这100多株包括21个品种,由团队在实验室通过基因鉴定技术从1万多株玉米苗里筛选而出,具备抗除草剂、耐高温、抗倒伏、高产等优势性状。它们不仅更好吃,更能适应台风天气多发的气候,还可有效缓解城市耕地紧张和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

苗华和刘吉华是夫妻,跟陈舜权一个团队。她俩是研究院从东北特聘的农业工作者。5年来,二人在基地专职打理农作物,配合科研工作开展。

刘吉华回忆,她跟老伴最初是被“洁田稻”吸引而来,听说深圳研发出了“洁田稻”,种植全程只需除一次杂草!二人觉得新鲜,想把“洁田稻”带回老家推广。他们来到光明后,不仅亲眼见证了农业科技的力量,还看到很多年轻人为了“科研兴国”理想汇聚于此,在田埂地头奔忙,干事创业景象让二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激情。在和研究院的负责人唐晓艳交流后,二人决定加入科研团队,用扎实丰富的农耕经验支持祖国的种业科研事业。

“种子就是农业发展的‘芯片’。”研究院综合部部长白秀城对深晚记者说。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从农业发展要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他讲得头头是道。

“育种研究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还极有可能间接提高粮食的食用安全性,比如通过技术攻关让农作物穿上‘防毒服’,避免它们在生长期吸收土壤中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白秀城滔滔不绝,令人脑洞大开。他说,“种业振兴”行动是中央提出来的,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就在于育种创新攻关。

“能在深圳研发农业发展的‘芯片’,我们都觉得挺带劲儿,一定要告诉你们的读者,在光明也有高精尖的农业‘芯片’研发哩!”白秀城连连叮嘱道。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