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深圳新发现新记录野生动植物已有近三十种 市民成生物多样性发现主力军
2021-10-20 08:16
来源: 深圳晚报

2021年以来深圳新发现新记录野生动植物已有近三十种 市民成生物多样性发现主力军

人工智能朗读:

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廊道已于2020年建成,是深圳首条野生动物保护廊道。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2

规划先行从源头有效保护

一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离不开前瞻性规划眼光。佟学文告诉深晚记者,早些年深圳便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了自然保护地,通过这种方式对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和原生地进行有效保护。目前深圳有自然保护地25个,其中有4个“国字号”自然保护地,包括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奠定了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保护基础。

除了对栖息地保护,深圳还加强立法,先后出台了两个动物保护的相关政策。2014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第一版全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有效期5年,2019年新一版通告续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深圳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出台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

这一系列举措的成效,佟学文看在眼里深有体会。她说:“近些年,许多开发建设项目在规划初期时,都开始向野保部门征求意见,咨询建设区内是否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例如赣深铁路建设,大鹏新区城际铁路建设,沈海高速建设等,这样就从源头上有力保护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作为一名野保工作者,也是一名生物爱好者,佟学文表示,从长远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与人类的生存也是息息相关。希望未来野保部门能更多参与到城市前期规划中,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达到绿色和谐发展目标。这也是目前深圳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的原因,只有掌握了“家底”,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保护。

3

自然教育激发公众参与发现

这份亮眼的生物多样性成绩单,得益于深圳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使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然资源。据悉,深圳自然教育工作起步早、基础好,2014年,中国第一个自然学校在华侨城湿地公园诞生;2015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首次由政府主导创建了13个自然教育中心。近年来,深圳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公园大力开展自然教育,激发了公众体验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热情,一批专注自然教育的基金会、协会等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从业机构也迅速成长起来。

同时,深圳野保部门还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广东省“爱鸟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包括野生动物放归、野生动物参观、科普进校园、观鸟、自然笔记大赛等各类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积极性。

这份亮眼的生物多样性成绩单,也是千万市民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在自然理念蔚然成风的环境下,他们逐渐成为深圳野生动植物物种新发现和新纪录主力军。2021年“6.5”世界环境日,由深圳资深植物爱好者、“深圳自然大使”王晓云发现的本土新物种“深圳秋海棠”被正式发布,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又增加了一种以深圳命名的物种,同时也使得以深圳命名的植物物种达到了8个。

2021年4月30日至5月9日,由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城市自然挑战赛为期10天的赛期里,共有17支参赛队伍268位参赛者在深圳市内进行自然观察,最终收到参赛者提交的17632条有效自然观察记录,期间一共发现了3348个物种。这些参赛市民用视角各异的照片,交织出了深圳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自然图景。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