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创业者|江门这家华侨投资的瓷厂,曾是海外“中国瓷器”代表
2021-10-18 07:53
来源: 南方+

湾区创业者|江门这家华侨投资的瓷厂,曾是海外“中国瓷器”代表

人工智能朗读:

走进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为期一个月的“心动台山——2021粤澳青年文创节”粤澳文创作品展正在展出。描绘着台山风物的文创陶瓷作品琳琅满目,甚是美观。

距离展览地点一公里左右,有个“六福山庄”住宅区,这里也曾有过一段关于陶瓷的动人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邑大地百业待兴,广大侨胞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纷纷调动各自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投资、办厂、兴业。1958年筹建的台山华侨瓷厂(后更名为“台山瓷厂”)就是其中的熠熠明珠。其产品畅销海外,曾多次作为“中国瓷器”样品选送国外展览会。

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爱国爱乡的桑梓之情、发奋图强的侨乡干劲,在这座陶瓷厂中汇聚。热情的华侨华人与台山当地人民一起,为台山制瓷业开创了新的局面,在江门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侨资侨力圆台山瓷业梦

新中国成立后,台山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的热土。在全县人民和侨胞的广泛支持下,台山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力兴办地方工业,涌现一批侨资工厂。台山华侨瓷厂,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50年代,时人初步探察发现,台山的白水猫山及青山旗山两处蕴藏大量瓷土,估计可供给一个年产日用瓷器三百多万件的窑生产75年。此外,海宴、大江、水步、三八、上川、赤溪、沙头冲等地,均相继发现瓷土。

当时,台山人民日常所用的瓷器,依赖江西景德镇及潮州等地供应。有台山人笑称,这正是“拿着金饭碗去乞食”。

1958年3月,台山县供销社成功在台城东郊的陶瓷试制窑试制日用瓷器和美术瓷,包括茶杯、碗等多种瓷器。这是陶瓷试制窑的第三窑瓷器,质量极佳,其主要原料是台山本地出产的瓷土。制瓷者认为,这批瓷器与江西瓷器相比,并不逊色。此次试制成功,为台山发展瓷业带来了曙光。当时有台山人判断:“台山县瓷业前途,未可限量。”

侨资侨智侨力的加入,使台山的瓷业梦变为现实。

1958年7月,为繁荣地方经济,发扬华侨热爱家乡建设事业的优良传统,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台山县支公司筹建台山华侨瓷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东,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是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侨资企业,其吸收众多华侨、侨眷的小额资金,投入工业建设。

建厂伊始,台山华侨瓷厂将厂址定在台城西北隅,建设投资总额30万元,以生产日用瓷(盘,碗,杯)、工业用瓷(电器瓷)为主,同时逐步投资发展美术瓷、卫生瓷等。台山华侨瓷厂计划年产量400余万件,产值达35万余元,全厂可容纳职工158至200人。

台山瓷业史,自此掀开新篇章。

“边基建边生产”方针助力发展“加速度”

当时,台山华侨瓷厂的建设速度有目共睹。仅半载光景,台山华侨瓷厂就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建起好几座厂房。

至1959年,全厂估有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尺,建厂面积约五千平方公尺,建成了一条龙窑、三座日用瓷车间、三座工业陶瓷车间、一座原料车间、一间办公室大厅、四座小方窑、可住四百人的宿舍和一个体育场。当时厂里有超过300名工人,多为侨眷子弟、侨眷家属和青年工人学生等。

由于工厂一开始就采取“边基建边生产”的方针,建厂半年来,厂里生产的瓷品繁多,有20多种日用瓷、50多种美术瓷、10余种耐火材料以及其他瓷器不下百余种,生产总值达二十万元以上。

在华侨投资的不断支持下,台山华侨瓷厂新增生产设备,代替原本繁重且效率不高的手工生产,工厂逐步走向机械化。至1959年年底,台山华侨瓷厂完成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革命项目:用电力炼泥机代替人力炼泥,用电力石压机代替人力粉碎瓷石,用电力碓椿瓷粉代替人力碓椿瓷粉……这些项目可将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0倍。而发展迅速地台山华侨瓷厂,也鼓励了不少归侨、侨眷更积极投资家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山华侨瓷厂发展提速。该厂为进一步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产质量,增加多样品种,除生产日用瓷外,还增产了卫生用大小便器、彩瓷砖、美术瓷器等共140多种,年产达120万件。

由于连年来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指标,台山华侨瓷厂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涨船高。20世纪60年代,全厂职工获得公费医疗,厂内设有妇幼卫生保健间、托儿室、宿舍,使职工生活方便、生产安心。为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台山华侨瓷厂又建立了俱乐部、排球篮球运动场,购置了乒乓球桌,添置扑克、象棋、羽毛球、康乐球等多种娱乐用具。在当时,能到台山华侨瓷厂工作,走在路上也添几分神气。

“台山制造”畅销海内外

陈树光1979年进入台山瓷厂彩瓷部当学徒,后来渐渐成长为彩绘师傅。他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台山瓷厂的产品深受市民欢迎。“台山瓷厂的瓷器非常漂亮,是现在的瓷器比不上的。那时大家都喜欢拿来送礼,如果有亲朋好友新屋入伙,会给他送瓷厂的陶瓷。”陈树光说。

除了日用瓷器外,台山瓷厂出产的美术瓷器同样名噪一时。

灵动的鱼,娇艳的花,素雅的山水,动人的传说……经由美工一笔一画的作画,美术瓷器浮现出种种精美生动的图案。曾在台山瓷厂担任美工的伍江波谈起当年的盛况时,回忆仿若昨日:“当时的台山瓷厂还是旅游景点,人们来台山旅游还会专程到厂里参观,以前还有外国人围着我,看我在陶瓷上画画。”

台山瓷厂生产的瓷器,不仅受到台山人民的青睐,还饮誉广东,远销国外。

《新宁杂志》曾记载这么一件事:1982年,在美国西雅图经营餐馆的台山旅美乡亲黄云芳回乡探亲,向台山瓷厂定制了四万个瓷器茶杯。同年9月,这批瓷器茶杯运抵西雅图,除了为黄云芳的餐馆所用外,还被按成本价转让给当地十几家华人餐馆使用。这些华人餐馆的经营者认为,台山出品的瓷器茶杯质量好,美观大方,价格便宜。不少到这些餐馆就餐的台山乡亲,得知家乡能出品这么好的瓷器后,十分欣喜。

据了解,1972年至1983年间,台山华侨瓷厂提供出口产品总量达5473万件,主要品种有莲花碟、月心碟、英碗、球壶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和欧美地区。此外,该厂部分产品曾以“中国瓷器”样品选送参加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瓷器展览会展销。

华侨华人创业续写新辉煌

由于种种因素的变化,成立30多年的台山瓷厂最终走向了衰落。

1993年,台山瓷厂因并入台山市机械厂而结业,两年后正式停产。

2000年,台山瓷厂原厂址建成六福山庄居民住宅区。往日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人来人往的生产车间,只能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但台山瓷厂所赖以生存的匠心精神、所承载的华侨创业精神,以不一样的方式传承下来。故事,还在继续。

“心动台山——2021粤澳青年文创节”上展出的文创陶瓷产品,与台山华侨瓷厂当年的艺术品一样令人赞叹。不少陶瓷润如美玉,工艺精湛。

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行政主管兼故礼文化工作室设计师陈绮雯介绍,这批文创陶瓷的创作融入了台山特色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旨在弘扬台山特色的侨文化,也是对台山瓷厂记忆的一种延续。

陈绮雯还提到,这批文创陶瓷来自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室。去年年末,为更好地链接海内外人才资源,引导更多华侨归国回乡创新创业,台山市成立了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传统手工艺制作室是进驻其中的创业团队之一。

在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更多的创业故事在这里续写。这座由百年老侨房改造而成的建筑,正为一批有志创业的台山人、台山籍海外侨胞及愿意为台山作出贡献者提供配套设施及支援服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创业精神代代相传。当下,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五邑籍华侨华人与家乡的联系,也从早些年的单向“作贡献”、直接投资转变为互利双赢、共享时代红利的新局面。广大华侨华人反哺家乡、服务家乡的桑梓之情不变,一股回乡创业潮正在五邑大地掀起。

正如打造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这一“造梦空间”,如今,江门在服务、项目、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吸引愈来愈多的华侨回乡创业。

“侨梦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为港澳台侨青年投身湾区架起桥梁;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少年中国说”等全球性、区域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江门侨乡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事,激发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热情……五邑大地的梧桐林,正引群凤返巢。

参考资料:

1.《新宁杂志》(1957年至1983年)

2.《台山县志》

3.《台山市志》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吸引华侨投资探微——以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为例的分析 》(张丽红)

5.《台山与陶瓷的故事越说越精彩》(黄春燕)

【撰文】叶芷晴 黄烨倩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