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极值!强风暴雨来袭,市区不再“看海”,深圳怎么做到的?
2021-10-15 23:10
来源: 第一现场

突破极值!强风暴雨来袭,市区不再“看海”,深圳怎么做到的?

人工智能朗读:

两次台风带来强降雨

深圳市区内已不再“看海”

10月7日,台风“狮子山”给深圳带来平均雨量291.4毫米,最大累计雨量457.8毫米,降雨影响为2008年以来排名第二;

10月8日,深圳最大滑动日雨量362.9毫米,刷新历史10月份滑动日雨量极值,超过台风“山竹”降雨影响(山竹期间最大日雨量296.3毫米,过程平均累计雨量191.8毫米)。

而随后的台风“圆规”,则是2018年“山竹”以来大风影响最强的台风,其间深圳最大阵风达13级。

这其中,虽然有台风过程风雨持续时间长、雨势平缓的特点,但也有累积雨量大,大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降雨分布不均”的不利条件。

最让人欣慰的是,深圳在这两个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大范围积水。这离不开深圳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台风“狮子山”带来强降水

汛前部署到位

水务部门在台风来临前及强降雨后,会对全市排水管网进行排查,及时疏通及清淤。

此次台风“狮子山”带来强降雨过后,强降雨使全市的排水管网都承受了不小压力。全市各区排水公司工作人员,利用两个台风的间隙时间,迅速排查管网过水能力,发现并及时疏通被泥沙以及树根堵塞的雨水管道。

同时组织排查水库、河道、泵站、水闸、排水管网等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及时落实警戒和应急措施。

水务部门加密实时雨水情况信息的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发布水情简报,在水库、河道出现接近汛限水位、警戒水位时,及时向可能受影响的相关区域和单位发出预警,提醒提前做好避险防范。

同时统筹流域防洪调度力量,各流域管理中心按照《防洪排涝联合调度方案》提前加强泵站水闸等排水防涝设施精细化调度,降低河道和管网运行水位,尽量缓解河水顶托导致的积水内涝情况。

响应机制成熟

经过多年的防御台风、暴雨的经验,深圳在不断地总结中,已经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响应机制。

在台风来临前,深圳的三防、水务、气象、交通、广电等部门就积极行动起来,安排人员待命,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进行响应。

深圳市民也对各等级预警信号非常熟悉了,一旦在电视上看到气象台挂出的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就知道停工停课,大家都尽量待在家中不出门。

台风来袭时,各部门工作人员就位待命。应对“双台风”时,市水务局主要领导亲自带班,率局班子及全体中层干部通宵值守,并连夜召开台风防御工作调度会议,及时将预警信号传达至一线基层,部署在建水务工程、河道、水库、泵站、积水点等重点领域台风来临前需落实的各项防御措施。同时全市各个部门之间也会组织电视电话会议,互相沟通,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智慧水务系统

将洪涝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深圳市环水集团调度指挥大厅,指挥水务系统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可对各个河道的排水口、市政雨水管网、易涝点以及河道断面等实时监测预警。

而这样的系统在各个区都有,并和气象、交通等部门的智慧系统互通,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

哪里水位上涨过快、哪里管网出现堵塞,都能及时反映,将洪涝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专人值守及时清理积水

一旦气象台挂出了黄色暴雨信号,全市水务系统将按照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落实防御值守工作,根据历史数据,对梳理的全市易积水点安排专人值守,同时安排巡查队伍对各条主干道巡查。

此次防汛工作中,记者就跟随巡查队伍,发现了被树叶堵塞的雨水篦子,需要及时清理拥堵杂物,才能快速清理积水。而雨水篦子被覆盖都是随机的,无法事先判断,所以,强降雨时安排巡查人员巡查非常关键。

同时,在易积水点会有专人携带泵机待命。比如罗湖东湖公园门口,此处属于该片区最低洼地带,一下雨,周边的雨水就都会汇集到这里,只要降雨量超过50毫米每小时,这里就会出现积水,此时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用泵机抽排。

在此次防台风应急响应期间,全市水务系统共出动巡查人员23224人次、5448车次,提前预置防汛抢险力量。

历史积水内涝点全部做到“三个一”:(一点一专班,一点一方案,一点一设备)和“五个到位”(预案到位、排查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值守人员共1587人,7家市级水务防汛抢险队伍共计750余人进入备勤状态。物资仓库做到物资、管理、人员三到位,确保一旦接到险情命令,可在最短时间内将防汛物资运送到位。

一个城市的良心

写在它的排水系统上

排水设施就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十三五”期间,深圳坚持“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新建的大量防洪排涝工程逐步发挥效益,为本次台风防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整治河道574公里,拓宽了行洪断面,主要河流防洪标准总体上提高到200年一遇;

▶二是开展内涝点整治,消除内涝点317个,大幅减少了内涝积水问题;

▶三是开展暗涵整治,整治暗涵暗渠348公里,清疏排水管网1.6万公里,大幅提升了行洪能力;

▶四是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96平方公里,大幅增加了透水性地面,增强了雨洪蓄滞能力;

▶五是重点在宝安西部片区建成以沙井排涝泵站为代表的一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有效解决和缓解西部低洼易涝片区内涝风险。

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已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治完成,结合水库调度等措施,深圳河流域、茅洲河流域、西部沿海区域城市防洪能力,基本满足200年一遇要求。观澜河流域、龙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东部沿海区域城市防洪能力,基本满足100年一遇要求。

立法保障顺利推进

深圳根据特区立法权,先行先试,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和排水管理方面,于1997年施行《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2017年5月16日,新修订的《条例》在罚则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从旧版罚款上限五万元大幅提高罚款上限至五十万元,并在全国水土保持管理领域首推“双罚制”,不仅违法单位要接受行政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也要进行相应处罚。

《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也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第三章:排水与监测,明晰了排水设施运行管理主体和管理要求、完善各类小区内排水管网管理、新增排水设施未按雨污分流要求建设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及创新点。

两部《条例》的出台,为加强城市排水管理,保障排水设施安全运行,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水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铁腕执法

保障排水系统良好运行

拉开井盖,检查市政接驳井、立管接驳井、预处理设施等关键点位,有无偷排痕迹、错接乱排等,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这是市水务运营办的执法人员摸查管网排水情况的现场一幕。

在市水务局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中,还设立了项目“红、黄、绿”牌监管机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裸土覆盖、边坡拦挡、截排水沟及沉砂池清疏等水保措施,及时办理水保审批,正确接驳管网,持证排水。

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306人次,检查工地577家次,立案查处水保案件15宗,其中顶格处罚3宗,处罚金额275.5万元。将石清大道二期、梅观快速改造工程、赣深铁路项目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并约谈相关负责人。

10月8日以来,受“狮子山”和“圆规”两次台风影响,我市遭遇了长时间强降雨侵袭,在此期间,市水务局积极组织监督检查人员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巡查,重点针对红牌和汛期已发生水土流失事件的项目,累计检查42个项目,发现黄泥水事件13起,移交执法6起,有力遏制了重大水土流失灾害事件的发生。

发布及时、预案到位、城市排水设施不断完善、雨中坚守、强力执法。面对近年极端天气频发,在超大型城市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的背景下,深圳下足“绣花功”,切实提升了防汛能力,在实践中证明了我们能做到无大面积内涝,实属不易。向每一位坚守在防汛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致敬。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