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奋进新征程的“深圳答卷”
2021-10-14 07:4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书写奋进新征程的“深圳答卷”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书写奋进新征程的“深圳答卷”

——深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综述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0月1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綦伟 崔霞 甘霖金秋十月,鹏城大地,一派生机勃勃。

珠江口畔、前海石前,湾区千帆竞;莲花山顶、向阳之地,乾坤万象新。

一年前的那个高光时刻,深圳人记忆犹新——2020年10月14日上午,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

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深圳人永不忘记——2020年10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登上莲花山,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站在山顶平台上远眺特区新貌。他深情地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时的深圳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

2012年12月,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向世界发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宣言。

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再次来到深圳,强调广东“成长出深圳这样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每当深圳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时刻、面临重要关口,习近平总书记都及时为我们领航定位、指明方向,对深圳的关怀厚爱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深圳市委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起而行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续写了深圳经济特区“五个历史性跨越”的精彩篇章,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创新驱动,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十几天前,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盛装揭幕。深圳企业腾讯多方位展现的“中国智慧城市”、优必选的熊猫机器人和“智能导览员”机器人、大漠大无人机表演的“华夏之光”灯光秀,还有易科国际参与奉上的视听盛宴,向全世界参观者展现了建立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之上的“中国新城市生活”。

这是深圳“智造”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华彩亮相,向世界生动讲述着深圳这个中国经济特区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登高壮观天地间。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圳未来发展指出的根本出路。践行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圳一以贯之不断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圳建立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以创新“过坎”“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突出加强源头创新,深圳以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2020年投入44.9亿元、占3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超过1300亿元。

专注“从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从1到10”的企业孵化。“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能解决了。”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所津津乐道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正是深圳积极探索打通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例子。

除了“楼上楼下”的无间协作,深圳还致力于实现“沿途下金蛋”的可持续科技研发产出。在被媒体称为一粒科学“种子”的深圳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首批大科学装置建设正加快推进。“通过系统化布局大设施产业创新体系,营造‘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想留下的良好科技产业生态。”刘陈立等科学家的愿望成真,指日可待。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四个90%”为鲜明特点的企业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7月,国家发改委将此创新举措列为向全国推广47条“深圳经验”之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连发报道,点赞深圳人才政策。“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深圳一手打造高水平事业平台以筑巢引凤,一手提供个性化服务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80后”青年汪之涵是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已建立起一支包括20余位海归博士和外籍专家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在他看来,深圳的创新环境就像一座生态良好的“热带雨林”。而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归国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的钟国才,面对齐全的设备感慨不已:下了飞机第二天就能进实验室,这样的工作氛围真是令人振奋!

创新力量一旦激活,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一年来,来自深圳的创新突破让人印象深刻——

4月,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深圳有15个项目获奖,其中首次设立的“芯片奖”有8项,深圳摘得4项。当前,深圳拥有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位列全球城市创新集群第二……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最终体现为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年来,深圳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均超过70%。地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城市前列,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居全国城市首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持续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汇聚“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征程中,深圳乘骐骥以驰骋,志在千里。

破冰探路,蹄疾步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宝安大铲湾,备受关注的腾讯“未来科技城”项目6月在这里正式动工。与其他工业园区不同的是,7年后投运时,“岛”上不仅有科技产业、会议中心等,还将均衡配置科技展馆、学校、社康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真正做到产城融合。

这得益于大铲湾岛项目用地的一项“全国首创”:在实现单一宗地混合利用的基础上,率先探索片区尺度下二三产业的综合开发和混合利用。这项在空间资源供给侧的创造型、引领型、结构型改革,将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多元灵活的空间保障,这正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带来的红利。

去年10月,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使命新任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专门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点深圳的题,破全国的局。这其中深意隽永,冀望深厚。

这一年,深圳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国家战略为己任,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举全市之力围绕重大制度性障碍破题攻坚,推动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初步形成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

来自官方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中,22条正式落地、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18条事项正在有序推进。成功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实现多个“全国领先”,解决了一批困扰深圳长期发展难题。其中,不乏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意义的改革品牌。

——从《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的实施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获通过,深圳多部具有“破冰”意义的立法引发全国关注,《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一批新兴领域立法正加快推进。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深圳充分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为综合改革试点提供强大法治保障,新制定经济特区法规17部,大多为“全国首创”。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落地实施,给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注入源头活水;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时隔21年主板恢复发行上市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劲动能;深圳在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活力持续释放。

——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项目经理人、矩阵式科研管理、知识产权池等制度;承接外籍高端人才认定权,加快推进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

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将国家顶层设计与深圳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一条条切中要害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让深圳成为‘顶流’城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不断站在聚光灯下的背后,是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的不懈努力。

改革让深圳发展势头稳健——上半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4.47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经济韧性好、质量高。

改革让深圳市场主体活力涌流——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70.9万户,同比增长7.4%,其中企业234.5万户,同比增长8%,创业密度继续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改革让深圳先行示范效应凸现——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久前发布通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深圳正发挥综合改革试点的“开路先锋”牵引带动作用,推动深圳“试验田”里育出的“种子”在更大范围“播种”,产生更大的“共振效应”“化学反应”,为全国改革开放破冰探路。

衔接内外,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

盐田港码头。8月以来,一批批满载派对灯、电烤炉等圣诞用品的跨境电商集装箱货柜抵达这里,将通过专为跨境电商海运服务定制的海运快线直达海外码头。

跨境电商已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通道,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正成为助力深圳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去年12月,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在深圳盛大开启,大会洽谈签约项目242个,总投资额超7800亿元。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向世界各国企业、企业家发出邀约:诚挚欢迎世界各国各类市场主体更多地参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一起把深圳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格局”。

引进来,走出去。开放,是向海而生的深圳与生俱来的特质。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深圳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聚合两种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探索有效路径。

用最佳营商环境吸引优质的投资。瞄准全球商贸中心城市,深圳外商投资氛围越发浓厚。

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在前海落户山姆旗舰店,打造沃尔玛在深圳加速布局、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全渠道零售战略的创新高地;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电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恩士迅在龙岗成立中国首个创新中心——NEXT深圳创新中心;西门子能源与深圳能源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深设立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室……一批契合深圳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外资项目落地,有力提升了深圳利用外资的“含金量”,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86.83亿美元,占全国6%;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超5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9%。深圳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万家,吸引了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深投资。

打通对外连接战略通道,开放的深圳加快构建联通世界的“交通网”。

深圳已建成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主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五枢纽”。在“十四五”交通规划中,机场卫星厅、第三跑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快速推进,与全球创新型城市、欧美澳热点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的航线网络将持续加密,盐田东和妈湾作业区等20万吨级自动化泊位将加快建设,京广深港、赣深、贵广-南广、沿海(厦深)、珠江-西江五大铁路走廊正加速布局……

深圳的目标是初步构建融合深莞惠、连通大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通对外连接的战略通道,引领形成面向国内国际辐射带动的新格局。

链接国内国际资源,深圳瞄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提升消费供给能力。

实施“十大消费行动”,建设游客必到的世界级商圈,打造全球高端品牌中国首发地,建设“全球名品”橱窗,拥有自己的头部电商平台……深圳对标国际一流,着力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2%,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长了4.9%。其中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9.4%。

这扇改革开放的“窗口”,还在越开越大。

“窗口”外,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窗口”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020年,深圳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增长2.4%,出口实现内地城市“二十八连冠”。今年1-7月深圳进出口总额1.8万亿元、增长16.4%,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增长16.1%。

这,是开放带来的发展活力;这,是开放带来的城市魅力。

创新思路,走出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达到1756.0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相比,增加713.61万人,增长68.46%。

千万人口规模,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超大型城市。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深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示范性意义,备受关注。

面向未来长远发展,更好统筹全市国土空间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深圳的思路之“新”,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全面。

今年6月起,《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7月10日,总体规划编制团队还与市民面对面,宣讲规划主要内容,解读重点板块,互动回应热点,共建深圳美好2035。

本次总体规划是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以来第四版法定的总体规划,也是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举全市之力编制而成的本次总规,科学确定了深圳的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与此同时,为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韧性,今年8月,深圳市正式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达标、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一年来,深圳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也取得一系列亮眼成效。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深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之“新”,还新在让法治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依托。

深圳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建立了“1+3”推进机制,构建起责任落实、评价指标、督促考核三个体系。

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为解决城市治理顽症和难题,法治方式被充分运用起来。

今年7月6日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是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条例》为整治大数据“杀熟”提出了解决方案;《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创设“个别征收+行政诉讼”的独特模式,破解城市更新“只要一户不签约,城市更新项目就停摆”的难题。

还有,《深圳经济特区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通过后,网约车个人信息安全、“线上线下两张脸”等问题,共享单位车乱停放、押金安全等问题,都有了针对性的规范举措,使这两种新兴出行方式更好“驶”上法治轨道。

作为全国“最互联网的城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式也被充分运用起来。

5G、大数据赋能,这座千万人口规模城市里的市民们,工作和生活也在悄然改变着。

在深圳,红绿灯时间的长短,是根据实时车流量计算的,在平安智慧交通系统的支撑下,实现了从过去车看灯、读秒数通行,到现在灯看车、读车数放行。

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内,接入了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是一个能看、能用、能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心。

目前,深圳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9.3%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办理,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城市运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慧。

久久为功,将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9月26日,广东省2021年第三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深圳举行。

集中开建的241个深圳的重大工程中,社会民生类项目数量最多,达到72项。

备受关注的深圳地铁8号线三期开工,将地铁网覆盖到深圳最后一个区(新区)——大鹏;深汕高中园开建4所高中,将提供11400个普通高中学位,缓解学位紧张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项目,规划床位3200张,建成后将提升深圳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教育、医疗、交通……正是深圳近年持之以恒以大手笔大魄力加快发展的民生关切领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

久久为功,精准发力,深圳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之问,解决好市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一年来,深圳掀起教育、医院、住房、交通建设热潮——

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0.8万座,未来5年将新增近100万座;

三甲医院新增5家、总数达到23家;

加快构建“4+2+2+2”多层次全覆盖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今年以来共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万套、供应1.2万套;

地铁运营里程达411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0公里……

一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圳不断加大重点民生领域的保障投入。

2021年深圳供地计划中,对民生设施用地有需立保、应保尽保,全力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民生设施空间,加速补齐公共配套短板;2020年,深圳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2838.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接近七成。2021年,深圳市本级预算九大类民生安排比上年安排再增4.9%,为实现“民生七有”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来,笃定“两山”理念,深圳不断增强市民绿色福利。

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传递出深圳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的坚定决心;

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1+3”制度体系,评估绿水青山的价值,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绩效;

实施我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20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深圳绿”“深圳蓝”“国家森林城市”“千座公园之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诸多生态名片,尽显城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和无穷魅力。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婴幼儿托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朝着“民生七有”的目标不断前行,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深圳正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不断将改革开放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积极作为,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9月27日晚,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西安圆满落下帷幕,伴随着会旗交接,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迎面”走来,全运会开启“大湾区时间”。

大湾区是一个整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这一概念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怎么有利于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就怎么干、怎么有利于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怎么干,作为核心引擎,深圳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新作为格外亮眼。

近一年来,深港双方举行了3次高层会晤,深港合作的机制更加健全,也取得了越来越多实质性的成果。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就是,9月6日,在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上,双方围绕河套一区两园、香港大学在深办学、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以及法律事务合作签署了4份合作协议。

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这是首次香港行政长官与深圳市委书记共同出席的深港合作会议,凸显了港深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期间,10月6日,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

本次报告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深圳”、“前海”、“深港口岸经济带”等涉及深圳及深港互动的关键词出现非常频密,其中重点提及建设香港北部占地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将在这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是深圳,从没有一次的施政报告,会这么多次提到深圳以及深港关系。”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上表示。

这样的表态,再次刷新各界对深港两地“亲密”程度的认识。

提速、提效、提质!深圳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为,在以前海、河套为代表的多个重大平台上,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深圳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包括12个领域、44条措施,并落实落细为203项重点事项,举全市之力推进前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一年来,前海新推出8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方面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与港方共同制定了“联合政策包”,携手香港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构建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口岸经济发展格局,便利人员和物资跨境流动等先行先试政策已落地实施,科技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

让要素流动更加高效便捷、让港澳居民在深圳发展生活更加便利!

在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稳步推动皇岗口岸重建的同时,3月31日,深圳正式全文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共18条便利措施。

“跨过深圳河才更有发展空间!”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内,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也用脚步做出了选择。截至今年9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45家,其中香港团队264家。不仅于此,“龙腾中华”“寻根之旅”等一批品牌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跨入大湾区更广阔的天地中。

价值引领,塑造城市文明典范

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拓荒牛”雕塑,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这是一头埋头负重的牛、奋力向前的牛。它把头用力抵向地面,四足用力后蹬,浑身筋肉暴起,奋力要拉出身后一丛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象征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这就是深圳,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之城。”

“这就是深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这就是深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去年10月14日晚,“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在深圳大剧院隆重上演,致敬40年、礼赞新时代。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来了就是深圳人”等深圳观念在背景屏上呈现时,当《以特区的名义》歌曲旋律激越响起,特区建设者们以辛劳为伴、以天地为家,生动诠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内涵时,当建设者们用身躯组成的“拓荒牛”造型出现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座因敢闯而诞生的城,这是一座因苦干实干而发展的城,这是一座敞开胸怀近悦远来之城,这是一座德法并重、崇德向善之城,这是一座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攀登向上的城。

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深圳提炼形成“新时代深圳精神”,用“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十六个字精练概括,作为新时代深圳人共同的精神标识,成为深圳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的支撑力量。

补足精神之“钙”,助城市拔节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圳人的生活中,是日复一日的深培厚植,是一举一动的自觉遵循,是知行合一的奋斗与坚守。

6月30日晚,深圳的夜空被耀眼的光柱点亮,巨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呈现在天穹之上,2021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升空,闪耀的灯光在天空中形成一面飘拂的巨幅党旗……题为《光辉杰作》的城市灯光秀,倾情表达深圳人对建党百年的由衷赞颂。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10月1日,11万面国旗在鹏城500多条城市道路两旁迎风招展;在大鹏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市民广场、街区公园、海滩、学校,来自大鹏新区的党员群众共同举起216平方米的巨幅国旗,齐声“歌唱祖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此交相互映,特区精神与新时代深圳精神在此相互激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深圳这座城,构建起深圳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文化滋养着幸福。“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稳步实施;遍布全城的1012个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高品质的读者活动让阅读成为习惯、融入日常;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开启“升级版”,“红马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蔚然成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0月12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在深圳开班。深圳提出,高举思想旗帜,建设信仰坚定、信念如磐的文明城市;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注重德法兼治,建设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文明城市;增强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厚重、充满魅力的文明城市;加强党的领导,建设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文明城市。

一句话,六次捧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深圳,将全力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和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率先示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人以神立,党以魂兴。

用政治建设固本铸魂,深圳市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和“第一天职”,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巩固党在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以改革论英雄”。今年以来,一项名为“百名干部破百题”的专项行动,在深圳深入实施。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行动方案,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鼓励全市年轻干部“揭榜挂帅”,85名局级干部牵头参加难题攻坚,216名正处以上干部领衔、529名处科级干部协助,对准232项改革难题“城墙口”发起猛烈“冲锋”。

人须在事上练,刀要在石上磨。“既然揭了这个榜,就只能迎难而上,使出浑身解数,不破难题不回头。”领衔攻坚国际人才港项目的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部部长陈海,用“两步并作一步走,一天当作两天用”形容自己的攻坚状态。

在“火线”上淬炼党性。深圳“5·21”“6·14”局部疫情发生后,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疫情防控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筑起守护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铜墙铁壁”。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6月5日晚9时,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接到上级指令,紧急调配医务人员为高考考生家属、考务人员家属进行核酸检测。接到任务后,医院立即在党员干部群发出召集令,仅10分钟时间,人员召集到位。

“我是党员,我先上一线抗疫。”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发出支援盐田区、龙岗区开展核酸检测通知后,短短时间内,首批40名医护人员紧急出征投入抗疫战场。

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在急难险重一线培养使用干部,在急难险重一线提拔重用干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

6月30日,深圳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召开,在各项重大任务中涌现出的100名共产党员、100名党务工作者和150个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获得表彰。

7月15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攻坚推进大会召开,明确提出设立“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每年遴选表彰一批在改革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表扬奖励和选用一批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

用人导向正,政治风气清。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意图,选举产生新一届市级领导班子;启动区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任务,获评优秀等次;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三年行动方案,打造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赶考”永远不会结束。新的赶考路上,更须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深圳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廉洁建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一年复始。深圳,又开始书写新的答卷。

重任千钧再出发。深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厚望嘱托,勇担新时代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