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日渐远离内涝的城市
2021-09-14 14:1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一座日渐远离内涝的城市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14日讯(记者 肖刚 施冰冰 潘润华 谭悦 谢铨涛)每年的台风雷雨季,都让他和这座城市感到不安。

曾双兴一直拿着手机,在驻点之间来回走动,他在等,等一个“黄暴”的结束。8月18日午后,罗湖区最先被挂上暴雨黄色预警,水务集团笋岗所副所长曾双兴小组奔赴大剧院执勤点,从挂预警到在岗防汛,用时10分钟。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出动了,拥有33年防汛排水工作经验的曾双兴,熟练地疏通排水道,搁置好警示牌。眼前的深南东路是深圳城市交通要道,也是重点低洼路段,选择此地驻点,有其特殊性。

33年的时间,3年的驻点,笔尖掠过,不过寥寥。但无论是于曾双兴个人还是于深圳这座城,这些不曾糊弄的日日夜夜,都是深圳建设海绵城市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image.png

曾双兴。(摄影:谭悦)

连续11天暴雨预警雨量10年之最

积水了吗?

深圳地处海滨之边,城市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受台风、季风的共同影响,汛期较长,防汛任务较重。进入8月之后,深圳曾连续11天发布暴雨预警。

根据统计,7月16日—8月14日期间,深圳共出现26天局部大雨以上降水,其中20天记录到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均突破近10年同期最高记录,深圳平均雨量523.1毫米,为近10年最多。

面对如此大的降雨量,积水点情况如何?有报道称,截至8月5日,排水防汛人员值守易涝易淹点达163处,处理处置积水点11处。而8月18日的那次短时强降雨,造成了全市15处积水,只是在强大的排水系统和完善的预警机制前,它们不过“昙花一现”。据了解,当天罗湖区记录到最大累计雨量和最大小时雨量分别为103.5毫米和92.2毫米,而记者到达“黄暴”区域时,路面畅通无阻,道路两旁的排水口皆已开工,曾双兴小组也正展开执勤工作。

image.png

image.png

大剧院路段排水口。(摄影:谭悦)

有机构分析,9月中旬会有2次持续降水过程,雨时伴雷暴和7-8级短时大风。其中9月中旬,可能有台风带来风雨影响,且不排除再次出现台风季风叠加影响导致持续强降水的可能。9月14日,深圳市发布分区暴雨橙色预警,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横岗、布吉、坂田、南湾、吉华街道)和龙华区(大浪、龙华、民治街道)累计雨量已达暴雨,且预计强降雨还将持续。

显然,考验还在,只是深圳已不再是从前那座易涝的城。

内涝点监测、监控视频、河道潮汐液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雨量站点等550余处监控信号,空、天、地、网立体化全维度的城市防涝监控,易淹点、线、面全方位的电子布防值守……积水点有,但不再让人恐惧。

暴雨=内涝?

2015年至今已治理内涝点500多个

“大雨必涝”曾是深圳市民在暴雨来袭时的感受。以往每逢汛期,深圳就自动进入“水城”模式,曾双兴小组驻守的深南东路大剧院段就曾经历了一场场暴雨的洗礼。多位市民反映,前些年大剧院路段雨水难排,雨量大时,积水会阻断交通。但早在2015年年初,罗湖区就将深南东路大剧院段排水管疏通工程列入整治项目中,并在同年底就完成了治理。近几次的短时大暴雨,此路段都扛住了考验。

沙井泵站全景。(深圳市水务局供图)

宝安沙井、松岗、新桥等西部低洼易涝片区也曾经是内涝积水较为严重的地段,经过治理,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上述片区通过泵站提前抽排等一系列调度措施,内涝积水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十三五”规划期间,在宝安西部沿海片区建成以沙井排涝泵站、共和排涝泵站、上寮河口泵站、虾山涌排涝泵站等为代表的防洪排涝骨干工程,有效解决和缓解了西部低洼易涝片区内涝风险。

而属暴雨天易积水路段的龙岗大芬油画村段、木棉湾村段片区,在今年5月份也将防洪能力由“3-5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布吉河龙岗段大芬水分洪箱涵的全线贯通,让困扰大芬水片区布吉、吉华街道居民多年的内涝积水情况得到明显缓解,近40万辖区居民受益。

记者从深圳市水务局了解到,2015年至今深圳共完成积水内涝点治理500余个。纵向对比历年内涝点数据,全市积水内涝情况呈逐年减轻趋势。

“前面的铁路桥,当年下雨严重时,车主都要下车推着过;现在就好了,我们有完善的防御机制,基本没有再积过水了”曾双兴朝前指了指。于他而言,这些年工作上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内涝点一个个被治理。曾双兴多次提及的防御预案是正在试行的《深圳市水务局极端天气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及编制的《深圳市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预案提出水工程调度、应急抢险、人员转移路线等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韧性防御能力。

据深圳水务局消息,今年全市计划开展171个积水内涝点治理任务,目前已经完成77个。

水务集团工作人员正在排水。(深圳市水务局供图)

深圳做了啥?

治理城市内涝,深圳是认真的

深圳自2016年以来,共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制度文件30部,分年度面向政府各部门制定任务分工累计526项,带动包含27个重点区域在内的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其中《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部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19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还印发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提出了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等要求。

其实,自1994年第一版防洪潮规划实施以来,深圳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工作就在不断完善。新版《深圳市防洪(潮)及内涝防治规划(2021-2035)》将防洪潮、排涝统筹到一个规划中,将深圳市按层级划分为10个流域水系,100个排涝分区,2931个排水片区,层层递进构建表层(海绵蓄滞设施)、浅层(河流、管网等)、深层(深层排水隧道、地下调蓄池等)相结合的立体防洪(潮)排涝体系。

这一系列防御规划的背后,浓缩着无数防洪防涝一线人员披星戴月地努力。陈腾飞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深圳市布吉河运维管理单位的负责人,在汛期保障河道安全、关注河道水位变化,是他的主要工作。“下的雨越大,我们河道工作就越紧张。我们会重点关注河道的水位变化,包括低洼地带,闸口和重点河段等地。”陈腾飞指出,遇到极端天气该中心将安排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应急值守,防止突发洪水等情况发生。

image.png

陈腾飞。

这些年来的河道防汛工作,加持了陈腾飞灵敏的“嗅觉”。面对台风及暴雨等极端天气,他总能提前布置河道防汛措施,封闭河道两边的下方通道,提醒涉河施工单位,禁止其台风暴雨天施工。数十年的坚守,陈腾飞在“浅层”环节,担起了使命。

据悉,目前水务部门已建立“深圳市水务防汛决策支持平台”,并已在全市范围内布设202个积涝监测站,对各积水内涝点水位超警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水务局已梳理67个积水内涝点,未来计划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布设5G智慧杆,进一步加强积水内涝点预警预报功能,如有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可及时通过现场LED显示屏及灯光预警发出预警信息。

建设海绵城市正当时

内涝防治任重道远

深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降雨规律和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决定了深圳防汛任务十分繁重。也对深圳全面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圳市自2016年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形成了海绵城市建设“七全”模式,并在2019年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中,拿下第一的成绩,获得1.2亿元奖励资金。截至2020年底,全市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建成区面积为27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8.3%,在超额完成国家任务要求的同时,为缓解城市内涝、削减面源污染等方面,也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如此亮眼的成绩,成功向全国介绍了深圳经验,但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内涝成因复杂,城市积水内涝问题难以杜绝,内涝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深圳少有长时间、大范围内涝发生,但短时强降雨导致的积水内涝和道路短时积水也时有发生。前段时间的11天暴雨预警,让深圳各区面临着繁重的防涝治水任务,“8月5日罗湖高架桥下较深的积水”“8月8日福龙路一路段的严重积水”……虽都被及时处理,但仍凸显出当下内涝防治的紧迫性。

“目前深圳防治洪涝的措施已经很到位了,十年二十年一遇的暴雨我们都能应对,但也有类似台风‘山竹’那样特殊的时刻,所以,还要加把劲儿!”曾双兴认为,目前深圳的内涝防治工作仍有进步空间。

前路漫漫,多年来深圳在内涝防治攻坚上持续发力,效果显著。未来,深圳将全面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构建完整排涝体系,迎来生态美丽河湖时代。

image.png

积水被迅速处理。(摄影:谭悦)

像曾双兴、陈腾飞一样守护城市排水系统的人,有很多。

8月18日那天,在他们的守护下,全市15处积水被迅速处理。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2021年最强的短时强降水,而最大降水区域就在罗湖。

水务人的工作史与这座城市的排水发展往往环环相扣,我们常通过细节窥探历史,捕捉镜头。那天,我们在暴雨下站了30分钟,曾双兴已不知来回检查了几遍。

每一个暴雨天,他们都在路边,像不曾远离;

每一个大雨后,车流匆匆如常,似这雨从未来过。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