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

赓续强大基因 深圳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

条评论立即评论

赓续强大基因 深圳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特约评论员|安治民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的41周岁生日。站在这个值得庆祝的特殊历史时点,回首过去,我们看到,深圳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也在城市文明发展上树立起了一座“高峰”,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今,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覆盖制度、践行、监督在内的三位一体、完整并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文明建设体系。

在制度层面,深圳探索了一条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建设,定期听取并研究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工作,为全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深圳积极利用特区立法权,将城市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推出了《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深圳义工服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等众多条例。条例内容涵盖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很多方面,为全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同时,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结合,在做好“规定动作”落实的同时,深圳还推出了《深圳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执行方案》、《深圳新入户市民文明素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深圳市道德模范礼遇和帮扶制度》、《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等,进一步夯实了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根基。

在践行层面,深圳推进了城市精神内核与文明实践样式的不断创新。一方面,围绕精神内核,深圳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8字深圳精神;2002年,深圳市委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提出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16字深圳精神;2020年,深圳市委再次发出了“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16字深圳精神。可以说,每一次深圳精神的推出,都是对当时整座城市的发展状态、社会心理、文化氛围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并进而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如今,“来了就是深圳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展现深圳城市精神的话语已经深入人心,镌刻进入了每一个深圳人的心里。另一方面,围绕实践样式的创新,深圳已经形成了志愿者服务、关爱行动、斑马线礼让出行、道路交叉口交替同行、控烟行动等在内的众多城市文明实践形式。以志愿者服务为例,深圳不仅是全国最早推出志愿者服务的城市,而且至2020年底,已经拥有注册志愿者208万人,平均年龄仅有31岁。无论是在日常地铁站台与红绿灯路口的秩序维护,还是在新冠疫情、重大活动期间,哪里有需要,什么时候有需要,我们都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活跃的深圳志愿者身影。


在监督层面,深圳实现了媒体舆论与公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力量。为了做好城市文明的宣传与教育,深圳依托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样化方式,每天向整个社会传播尊老爱幼、礼让行人、关爱他人、室内禁止吸烟、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保护环境、节约用餐、清洁卫生、疫情防控等各种主题的文明理念,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令全体市民印象深刻。与此同时,深圳还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充分调动起了全体市民的文明监督积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深圳市文明办推出的“文明深圳随手拍曝光台”。该平台分为“我要爆料”“创建知识”“文明答题”“爆料广场”“积分排行”和“创建动态”几大模块。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该平台,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包括乱放共享单车、乱贴乱涂、乱丢垃圾、占道经营、违章搭建、不文明养犬、窗口服务差等。现如今,平台注册人数超过百万,接到各类爆料10万余条,体现出了积极的成效,目前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文明深圳随手拍曝光台”界面


扫码即可一键报料

可以说,在“三位一体”的城市文明建设体系的有力支撑下,深圳已经形成并拥有的极为强大的城市文明基因,这也是过去40多年来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成果。当前,41岁的深圳,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要求,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建设。而打造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典范,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强大的城市文明基因的支撑作用下,深圳赓续好这一基因,必将成功打造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典范,让深圳城市的风采在全国乃至世界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安治民,知名时事评论员,出版《广播策划学》《广电传媒生态化转型研究》《中国广播研究90年》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广东省广播影视奖、深圳新闻奖等重要奖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