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完成率123.6% 深圳拿下全省第一
2021-08-16 23:0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完成率123.6% 深圳拿下全省第一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8月16日讯(记者 潘润华)近日,2020年度广东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公布,全省9个城市上榜,获评优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9大优秀城市中排行第一。

据了解,今年广东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等部门组成考核工作组,对21个地级以上市2020年度水土保持总体目标任务、综合治理、预防保护、综合监管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考核结果。其中,深圳、东莞、广州、珠海、汕头、河源、云浮、韶关、惠州9个市考核等次为优秀,其余地市考核等次均为良好。

去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8平方公里 完成率123.6%

近年来,深圳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 )》为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修复治理,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治水提质相融合,通过“严控人为水土流失、荒地立体生态修复、流域统筹规划治理”多维管理,实现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2020年, 深圳通过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管的制度化、信息化及多种惩戒手段,有效地减少了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全力锚定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大美深圳。

据了解,2016-2020年,深圳每年均超额完成广东省水利厅下达的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累计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06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量从2016年的16.53万吨下降到2019年的15.27万吨,水土流失强度均以轻度侵蚀为主。2020年省考核下达任务为深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平方公里,实际治理新增水土流失面积6.18平方公里,完成率 123.6%。

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管机制体制“五个一”创新

2020年,深圳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重点发力制度建设、智慧监管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深圳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管机制体制的“五个一”创新。

其一,在全国第一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规定》。其二,在全国第一次组织开展备案承诺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评查工作,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转向减审批、强备案、优服务、重承诺,成功入选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暨2020年深圳“两建”十大先行示范工作。其三,在全国首创生产建设项目“红、黄、绿”监管方式,实现了全市在建生产建设项目“一张图、一表单、一台账、一张网”的“四个一”综合监管模式。其四,在全国第一个印发实施《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业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指引(试行)》,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从可行性研究方案深度到施工图设计深度,从“无形”到“有型”,极大地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操性和精确性。其五,全市首次全面启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补齐深圳水土保持监管的短板。

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42宗 罚款470万元

2020年,深圳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告知性备案管理、即来即办,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全面实现备案制“秒批”。2020年,深圳市水务局审批(备案)水土保持方案533个,防治责任面积约32.01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备案338个。此外,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16130 人次、检查项目6451个次,严查“未批先建”“未按要求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等违法违规行为并纳入有关诚信和信用记录。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42宗,罚款47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0年,深圳开展了全市域的水土流失动态遥感监测工作。2020年,新增对深汕特别合作区467. 8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工作圈定水土流失图斑,建立工作台账,精准实施治理和监管。同年,深圳按时保质完成省水利厅下发的共计443个遥感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复核工作,共认定3个未批先建和1个超出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已对建设单位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和限期整改通知书,圆满完成复核。

水土保持工作从“传统水保”进入“智慧水保”时代

据了解,2021年深圳将围绕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监管执法闭环、强化示范宣传手段,补齐制度建设、技术规范、信息建设短板。

接下来,深圳将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分类、分阶段、划重点的量化监管,选择前海深港现代化服务业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区域,先行示范,与住建局“智慧工地”衔接,全市域推广应用,并在水质SS检测仪的基础上,专项开发研制水土流失监管设备;拟建立市级水土保持专家库,突破地域、国籍限制,同时增加水土保持从业人员国内外最新行业相关标准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此外,大力推进“智慧水保”建设,提前筹谋后续智慧水保的运营维护,包括数据更新、运维费用、技术支持团队等,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和监管效率,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从“传统水保”进入“智慧水保”时代。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