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变身塞纳河?不是梦!
2021-08-05 14:25
来源: 香港商报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河变身塞纳河?不是梦!

随着近年香港和深圳两大都市联手综合治理,两地保育了大片红树林,边境地带湿地环境质素变好,越冬鸟类多达三四百种。港深携手可以做更多,18公里长的深圳河也从昔日老是泛滥的灾难河变成生态河。有人更由此畅想:有朝一日,深圳河会不会成为湾区颇具特色的观光胜地,成为“一国两制”下生态美丽的“塞纳河”?

香港米埔保护区与福田保护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基金有紧密的合作交流,以保护一河两岸这片重要湿地。记者冯瀚文摄

为解决深圳河泛滥问题,深港两地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专责推行整治深圳河工程。工程除预防水灾外,亦改善了河流环境及河道航运。

日前,负责相关工程的香港渠务署在回复本报查询时表示:“工程治理共18公里长的深圳河,结合河岸的生态保育工作,以生态河道的设计理念提高河道一带的生态价值。河道设计弃用传统的拉直河道方案,改为根据河道现有地形,保留自然走向,以减低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河道断面采用梯形设计,并在两旁斜坡上铺设草砖。河床中心区域则以自然河床为设计概念,不会铺设混凝土,且加入环保元素,包括采取生态护岸、堤岸覆绿、保留自然河床、实施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输入,同时实施沿河截污工程,减少河道污染。此外,深圳河的一些合适位置已改成‘河漫滩’,以提供适合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所建筑的蓄洪湖泊占地22000平方米。(渠务署提供)

两岸各自主定位形成景观差异

整治深圳河工程,最大项目是建造蓄洪湖泊。湖泊占地22000平方米,可处理蓄洪量达80000立方米,用以控制深圳河与平源河交界的下泄流量。蓄洪湖泊在不蓄洪的时候,则为河滩湿地,有芦荡、草滩、蒲翠花语和绿意杉林的天然景观,为白鹭、苍鹭等鸟类提供栖息地方,是一个具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基础设施。

渠务署表示,港深两岸持续合作,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水文测验分析,日后将进行深圳河清淤策略复核研究,设立港深未来发展所需的防洪策略。

邹广荣表示,深圳河两岸可建立各自的特色与风格,形成景观对比。

随着深港两地整治深圳河泛滥工程见成效,一河两岸渐见美化环境,坊间甚至有人提出──可将深圳河发展成为像塞纳河般的观光胜地。塞纳河流经巴黎市中心,途经罗浮宫等历史观光景点,河流左岸有较多历史建筑、公园及咖啡店;右岸则有精品店及酒店,两岸各有特色。对于深圳河的未来规划创想,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讲座教授邹广荣表示:“其实这在建筑规划上完全可行,虽然会有一定技术困难,但若有充足预算,是可以解决相关难题的。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制度、身份问题,深圳河分隔港深两地,如果河上出现意外或有罪案,应该谁来负责?现时两岸都缺乏各自特色,在规划上可先给两岸定位,建立起各自的特色、风格,例如一边以城市化环境为主、一边以自然绿化环境为主,形成景观对比,这样更能吸引游人前来观光。”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是各类水鸟重要的觅食和栖息之地。记者冯瀚文摄

从米埔起步的港深生态保育合作

香港与深圳能否通过合作,使深圳河变身塞纳河?这是个值得畅想的话题。而双方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合作成果为这种畅想提供了依据。

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内后海湾于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约1500公顷,主要湿地环境包括基围、潮涧带泥滩、红树林、芦苇丛及鱼塘,是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主要渡冬和中途停留地点。记者今次前往米埔,跟米埔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文贤继进行了专访。

文贤继详解港深两岸如何携手保护红树林。记者冯瀚文摄

文贤继介绍,湿地是为各类水鸟提供觅食和栖息的地方,“米埔有400多种鸟类,其中超过150种是水鸟。许多种类的水鸟均是季节性迁徙鸟类,它们夏天在北方如俄罗斯、北极圈繁殖,秋天会去到南方过冬,如澳洲、新西兰。在迁徙途中,它们需要在很多

湿地中转停留,补充能量,以便继续下一段旅程。米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深圳湿地环境质素变好

米埔出现的一种重要鸟类,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的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东亚地区特有的迁徙鸟类,根据今年初公布的《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2021》结果,全球黑脸琵鹭数量仅为5222只,按年升7.4%。惟在香港栖息的黑脸琵鹭却按年跌了6.9%,这是否反映后海湾湿地环境质素下降?

黑脸琵鹭只在东亚地区出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Neil Fifer摄,米埔自然护理区提供)

香港观鸟会保育主任黄雪媚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黑脸琵鹭位于食物链高层,它的数字反映当地的生态素质。香港的数字这几年持续下跌,可能反映后海湾湿地环境质素有下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警号,因当局并没有妥善管理好后海湾的土地和租户。”

文贤继则认为,“鸟类数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有可能是本地湿地环境变差,惟米埔已管理近40年,大部分大型工程已完成,米埔的生态环境近20年亦维持良好的状态,很多国家都前来学习;第二个原因是迁飞路线上其他地点的环境得到改善,水鸟有更多的迁飞中转站和越冬地可选。例如,30年前深圳不太重视湿地保育,很多鱼塘改建成了建筑;2018年深圳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顺利通过,禁止对红线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开发,近年福田保护区保育愈做愈好,湿地环境变好,所以水鸟会选择过去那边栖息,来香港的数量就减少了。其实这样分布得更均衡,是一件好事。”

港深宜制订综合管理计划

文贤继与深圳福田保护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基金会等都有紧密的合作与交流。他介绍,“深圳方面认为米埔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两地人员会交流管理经验,米埔会提供技术援助。因为鸟在两岸两边飞,两地会共同做联合调查,如水鸟的数量、涨潮时鸟会飞到什么地方等。而且,两地会一起对抗外来红树的入侵,如海桑及无瓣海桑。它们由深圳在1990年代引进,当时深圳想加快绿化海岸线,后来它们生长得特别快,占据了后海湾的光滩,并开始扩散及不受控制。水鸟喜欢没长植物的光滩,因此外来红树占据了它们生活的地方,而且海桑和无瓣海桑对本地红树品种也有很大影响,本地红树通常在7米以下,而海桑能长高到15米,无瓣海桑甚至可长到高达20米,遮蔽了本地树,长此下去原生的红树物种将被取缔。香港与福田正在研究如何联合抵制外来红树的入侵,控制它们的生长、定期清除。”

米埔团队为防止泥沙堆积后变成干地,会定期进行管理,减缓湿地变为干地。记者冯瀚文摄

香港后海湾与深圳河是同一个滩涂湿地系统,渔农自然护理署回复本报查询时表示:“本署定期与福田保护区管理局作业务交流,讨论保育、监察及管理湿地等议题,双方交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资讯,包括后海湾地区的生态基线调查、迁徙水鸟的监测及外来物种的管理等范畴,促进大湾区的湿地保育。”

文贤继也认为,未来应制订一个后海湾的综合湿地管理计划。“两岸虽然是同一个生态系统,但有两个管理机构,各有各的管理计划,因此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一个联合的湿地管理计划,甚至是放眼整个大湾区的计划,如对水位、植物、泥滩的管理。教育方面也要做更多工作,很多对于湿地的威胁与人类活动有关,希望未来可以在共同管理湿地上,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改善鸟类的生活环境,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他说。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