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画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2021-07-05 22:54
来源: 央视科教
人工智能朗读: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画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78年的广东,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与商品供应短缺。1978年3月,中央派习仲勋主政广东。他日夜思考,如何才能发展经济,善广东人民的生活?

1978年7月,习仲勋同志到宝安县视察调研,他耳闻目睹界河两岸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巨大反差,鼓励宝安县引进外商投资办厂,搞外贸加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与深圳同时成立经济特区的还有珠海、汕头和厦门。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

《春天的故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声表达了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党史专家江英解读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背景

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圳特区。1992年初,邓小平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历经40多年发展,深圳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从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珠海已经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厦门已经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岛城发展为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化都市。

而素有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之称的汕头,则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逐步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四个经济特区发挥各自优势,用历史性的变化和世人公认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巨大成功。

经济特区发展背后体现出了一种怎样的奋斗精神呢?

△党史专家江英解读经济特区发展背后的奋斗精神

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原来的精神枷锁,推动了经济的腾飞。

——中共党史专家江英

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广东画院特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国画家共同参与,集体创作了《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盛世丹青构成的独特艺术风貌展现经济特区40年建设成就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这幅巨幅作品,在构图整体组织方面,是以点、线、面通构整体——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重大代表性建设成就的港珠澳大桥为线贯穿于全幅,以汕头、深圳、珠海、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面。

四个沿海特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左到右,依次分布其中:


绿洲之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是地理科学的地标,这是汕头八景之一。


耸入云端的高新企业大厦,比如华大基因、腾讯、华为,是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力证。



深圳的城市雕塑《开荒牛》是深圳特区建设历程的象征,背后体现的是勇于拼搏、奋斗不息的苦干精神。


 


画面右侧的珠海市,耸立海上的《珠海渔女》优美地托举着珍珠,这是珠海市的象征。



浮于云端的珠海大剧院像一大一小两只贝壳露出海面,完美地展现出珠海的海滨城市文化和现代建筑特色。



画作中的厦门特区,集美的南薰楼和厦门双子塔分别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代城市建筑代表,它们是不同时代厦门经济发展的体现。



在艺术表现方面,作品以“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构建兼具传统精神意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效果。
画面中还记录了特区建设中重要的历史时刻。
比如,在散开的云雾中露出的深圳盐田港,仰视而见的门吊上1亿的数字异常醒目,这是2013年盐田港实现累计吞吐量1亿标箱的标志性成果。


而串联全幅画作的港珠澳大桥蜿蜒盘旋,好似游龙。它将粤港澳紧紧连在一起,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这座大桥是“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下新的里程碑,更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画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呢?

这幅作品展现了经济特区40年来的建设成就。它是由香港、澳门以及来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22位老中青艺术家合作完成的。
要在一幅画作中表现出四个特区,四十年的成就,内容的筛选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为了表现好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创作团队花了76天,收集了相关历史事件、图文资料以及大量的数字影像类资料,从中筛选最适合艺术表现的那部分材料,希望能够呈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一个状态。

当主体内容确定以后,创作团队又该如何用中国画的写意来表达具有叙事属性、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创作诉求呢?

从整个画面的构思精神上,都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把它综合起来,最后用一些祥云来把它整体来统一这个画面。

——画家李东伟

至此,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造型语言与水墨晕染手法相结合,共同构建出中国改革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发展的巨幅时代画卷。作品一经亮相,受到各界好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地从此为之开阔。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风化雨,这就是经济特区刚刚经历过的四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特区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生态文明环境越来越好。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等九个珠三角城市构成,它们将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今朝扬帆再进发,明年春色倍还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具活力、动力、创新力的经济特区,一定会勇担使命,续写出更加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的春之乐章。



“特区”一词从何而来?多位画家合力创作的《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是如何统一风格、将四部分融为一幅长卷的?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徐里一起,了解经济特区建设及画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背后的故事!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