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
2021-06-14 16:04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
人工智能朗读: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

1959年9月的一天,在黑龙江省一个叫高台子的地方,一支钻井队将钻头打进了地下。当钻头打到地层一千多米的时候,一股棕褐色的油流从地下喷涌而出。“出油啦!”刹那间,已经连续钻探5个多月的工地一片沸腾!

因为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人们便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新中国也因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60年,来自全国各地四万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进入了荒凉的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这其中就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

经典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

1960年3月25日,在石油大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火车站出现了一名满脸风霜的汉子,他就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只用了几天时间,王进喜所在的1205钻井队就钻完了第一口探井。

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可他仍坚持在井场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水泥浆池,搅拌水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

4月29日,萨尔图召开了万人誓师大会。大会上,王进喜披红戴花,喊出了那句经典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句口号鼓舞着参加会战的石油战士们,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工人们一面开荒打猎,一面就钻井采油,就这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像王进喜这样的铁人那不是一个个体,那是一个群体。”

——中共党史专家江英

经过三年多时间,大庆油田形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1963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

1973年,画家赵志田为表现大庆工人战严寒、斗风雪的忘我劳动精神,创作了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

作品选取油田工人在狂风暴雪中紧张作业的情景,采用横向构图,以近景展现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战斗在钻井台上。

画面中朔风凛冽,大雪纷飞,风雪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标语赫然挺立,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笔直的钻杆将画面均衡地分为左右两部分,两边的人物造型中都呈现出三角形结构,人物的身体姿态也呈现出一种聚拢向心的动势。

画作中,铁人王进喜紧紧地握住刹把,固定住钻杆,他的双眉立起,眼神炯炯,一副战天斗地的表情。

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右腿蹬地,左腿弯起,以全身之力旋转推动沉重的大钳。

旁边的工友们全神贯注地盯着这紧张的操作,他们的帽子上像钻井基座一样已结了冰雪,但此时他们全然不顾,时刻准备配合铁人王进喜协同作业。

两条带有曲度的红色机械臂把三个主要人物围合起来,进一步强调了重点。

画家用大块的浓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线条来勾勒人物,而面部则用红褐色渲染,来体现明暗,让人物的表情更加鲜活生动。

“这幅作品反映了在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中国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美术评论家徐里

△点击视频

听美术评论家带您鉴赏

1972年6月,赵志田应人民美术出版社之邀来到大庆,在与大庆工人们共同劳动、生活的过程中,他想画一幅画来表现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但是,如何用国画这种形式来表现呢?赵志田遇到了难题。

为了突破这个艺术创作的难题,1973年春节刚过,赵志田就赶到大庆,体验大庆冬天的寒冷,进一步收集创作素材。

大庆工人们“不怕地冻三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劳动场景,让赵志田感到强烈的震撼,画作的构思逐渐在他脑海形成。

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赵志田创作出国画作品《大庆工人无冬天》。画作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之一。

60多年过去了,昔日石油大会战的莽莽荒原上,一座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油城拔地而起。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石油工人们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画家赵志田又是如何构思画作的?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徐里一起,了解《大庆工人无冬天》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6月14日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监制丨田龙

主编丨刘铭

编辑丨田楚韵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