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

端午品粽更要品“味”

条评论立即评论

端午品粽更要品“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自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带着一腔孤愤自投汨罗江后,沧浪之水已经昼夜不停流过两千余年的日日夜夜。端午节,这个发源于上古时期,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的日子从此多了一层纪念的意义,并衍生出多种文化习俗,如龙舟队、雄黄酒、挂艾草、端午粽,进入百姓之家。在此后千余年间,“屈原投江”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经由文化的传承和赓续,浸润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刻在华夏人的基因中。时日更迭,舆论场中粽子“甜咸之争”逐渐盖过了对屈原和端午节的内涵讨论。2300年后,我们年复一年纪念屈原,到底在纪念什么?或许答案要从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连接点中来寻找。

品出执着探求真理的“上下求索”之味。先贤从未停止对人类价值和终究真理的追寻。屈原在《离骚》中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展现出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同样在军阀混战的20世纪初叶,中国共产党人遍寻真理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引路。浩浩汤汤行经百年,在革命事业虽屡受挫折之时、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困难之际、改革攻坚进入深水期,我们党不断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开拓创新,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打开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更需要我们执着于求索精神,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价值。

品出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民本之味”。自《尚书》中提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始,民本思想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在治国理政中一脉相承。屈原面对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在《离骚》中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千年后,杜甫以诗作表达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治理想。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日起,就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党员干部不能仅是将“为人民服务”当做口号,放在嘴上、写在文件里、政策制定中,更应体现在行动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又一件的实事中,办好每一件实事,也就汇聚成了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势。

品出行动高于一切的“爱国之味”。屈原的一生,交织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一心为民的实用主义,但最终自投汨罗,以身殉国,以爱国主义为悲情的一生写下最终注脚。屈原最为人所铭记的,最为后世所传扬的也是在于,在那个“朝秦暮楚”“国无定君君无定臣”的时代忠诚于自己的君王和国家,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作为党员干部,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之际要奋不顾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来浸润爱国主义。(陈晓晴)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谭铭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