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深港合作,揭示大湾区大未来
2021-05-16 23:00
来源: 深圳发布
人工智能朗读: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深港合作,揭示大湾区大未来

刚刚出炉的2021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深圳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这一功能。

5月1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用近5分钟的篇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深港合作。节目中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雏形已清晰可见。

以下为《新闻联播》报道全文:

大湾区大未来

粤港澳加速融合世界级湾区雏形显现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从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不到四年的时间,从中央到广东,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雏形已清晰可见。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普通的一天。湾区内地的九个城市里,787个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466万吨货物在不同的港口进出。从空中到地面,发达的交通网,让30多万人在粤港澳三地之间便利往来。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的0.6%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2%的 GDP,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伟大的实践源于伟大的构想,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在改革开放高地广东,他提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从三地共同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大湾区建设正从一张蓝图快马加鞭变成现实。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每到关键时刻,总书记、党中央都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关怀。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广东,要像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那样的状态和那股干劲,来推动大湾区的发展。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纽约、东京等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在国际上没有先例。

“破障”前行,关键在创新。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场关于深圳和香港“全面制度规则衔接”的试验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办公室主任温文超认为,之前深港两地都各自出台自己的支持政策,各自支持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现在我们正在联合在一块儿,共同地推出一个联合政策包。

深圳市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伟认为,挑战在于是在这种完全不同两个架构,要形成一个紧密合作,它是一个“无人区”,也正因如此,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办法,来寻找大家可以合作的空间。

冲破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圳香港的规则加速融合,一个个第一次诞生:第一次实现科研设备、科研人员在合作区内快速出入境;第一次实现香港科研机构办事“信用+秒批”。

就在不久前,国内第一家由港澳投资的税务师事务所成立,而放宽港澳涉税专业人士的执业限制等措施的推出,吸引了大批香港税务师到深圳工作。

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审计经理陈志新说,可以在大湾区执业了,便利好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深圳市前海税务局纳税服务科杨炽炜说,短短一个月,我们就收到了40多份申请资料,还有更多的申请资料正在流程处理当中。

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正在各领域产生“化学反应”,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近3年,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达到3400多亿元。“软联通”在加快落地,基础设施“硬联通”也在加速推进。

总台央视记者张艺瑾:这里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新横琴口岸。新口岸开通以来,这里的通关时间从过去的40分钟,缩短到了30秒钟。现在每天大约有3万旅客从这里往返于珠海和澳门两地。

澳门居民张思远说,我每天这样通勤的,只要带个手机,刷一下健康码,就可以直接这样往来了。

如今,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横琴口岸都实现24小时通关。大湾区内高铁里程超过10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香港机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呼之欲出;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

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

内容来源:新闻联播、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记者:庞诗凡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