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岭南”作家采风团首进深汕合作区共话新城愿景
2021-04-22 11:24
来源: 深汕视点
人工智能朗读:

“品鉴岭南”作家采风团首进深汕合作区共话新城愿景

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圳第“10+1”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日前,第十二届“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首次走进这块特殊的“飞地”一探究竟。采风团先后参观了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新厝林古村、新杏村曹氏祖祠、赤河广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百安海滩等处。从古村到新城、从河景到海景,作家们目不暇接,收获了诸多创作灵感,并畅谈对深汕合作区的印象,对新城发展献言建策。

领略深汕自然风光人文底蕴

深汕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西接惠州,东连汕尾,距离深圳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和广汕高铁建成通车后,深汕合作区将融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广州一小时生活圈。

在这里,1152平方公里海域波澜壮阔,468.3平方公里陆地山、河、湖、温泉、湿地汇聚,多种族群融合共生,历史人文资源丰富。

赤石镇新厝林古村是深汕合作区内唯一一处古民居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延续至今已历十五代。进入村口,一座呈方形、恰似军事城堡的古寨建筑映入眼帘。整座山寨布局三街六巷,寨内建筑基本完整,已获评“广东省古村落”。古村最深处,有一块四百余年的木匾,上书“雄视千古”四个苍劲大字。著名作家朱秀海说,古寨既透露着民风淳朴,又显出一股豪气,有着其它村落难以见到的特色,蕴含着岭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赤石镇大安峒新杏村,一座曹氏祖祠为作家们揭开了一段红色记忆。祖祠两开三间,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曹氏祖祠是新杏村唯一的砖石建筑,能同时容纳一百多人。这里既是曹氏祭奠先祖的场所,又是村私塾所在,还是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的会议室。1948年11月底,中共江南地方委员会在这里举行地委扩大会议。开国元帅徐向前曾在文章《奔向海陆丰》中提及在这里战斗过的经历。

如今,这里被开辟为红色文化基地,让人们铭记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陪同采风的香港商报副总编王军感慨,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深汕合作区很好地发掘并活化了当地的红色文化,激励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开创深汕合作区的未来。

赤石河也称“凤河”,发源于莲花山脉,全长36公里。凤河在历史上就是惠、潮官道的必经路口,为官办渡——由官府出钱造船设渡且免交渡费,故又称为“凤河义渡”。清代咸丰元年,这里便竖有石碑,上刻“凤河义渡”四字,还留有“九鼎纱帽一枝花,落在凤河一点梅,若是此地葬得到,九代状元一探花”的传说。

走在河边,远眺山脉如黛,近处山坡葱松翠绿,山景与竹影倒映水中,别有一番风情。据介绍,每当夕阳西下时,彩霞相映,两岸叠翠,夜晚时分渔灯点点,一派中国传统古境油然而生,是全区欣赏落日的最佳地点。

赤河广场位于赤石河河滨,是新城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由华润置地投资建设,填补了新城高端商务休闲领域的空白,也让赤石河古景焕发出新的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开凿于宋代的山地型古驿道,是古代粤东诸县通往惠州和广州的官道要冲,沿途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既有古道、古庵、古关、古村,也有“山抱水潆、迂回交峻”的羊蹄峻岭和海天一色的美景。附近还有“壮帝居”石刻,纪念宋末皇帝及忠臣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老建筑。

百安海滩位于鲘门镇东南部半岛,因着天然舒适的滨海气候、自然清新的空气与得天独厚的滨海景观,成为休闲度假的绝佳选择。大海、沙滩、岛礁、山峰相互依伴,风景聚积,此起彼伏,海滨多是岩岸,岸边多礁石,潮汐涌来,拍击岩岸与礁石,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意,其潮声雄亮伟浑,煞有气势,故有“海门潮声”之称。

从“一区一镇一港一网”看产业蝶变

在欣赏深汕合作区优美的自然风光、领略独特的人文风情之外,采风团还实地考察了深汕合作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据介绍,深汕合作区正在加快建设“一区一镇一港一网”。何为“一区一镇一港一网”呢?

“一区”是指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目前已有79个产业项目落地,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平台集群效应明显。这里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随处可见。深圳市迈瑞德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雅信通光缆有限公司、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势头喜人。

“一镇”指的是在鲘门片区规划建设约13.5平方公里的致力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这里也是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之一,旨在打造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小镇。最新数据显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经引进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和3家战略性平台企业。而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的产业部分已完工,正在进行验收,预计年中开园。

“一港”则指深汕海洋智慧港。深汕合作区拥有50.9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深汕合作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布局发展海洋产业,助力深圳夯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挺进。深汕海洋智慧港下半年有望投入使用。

“一网”为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项目东边即是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具有一定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作为新城超大型体量的“产城融合”时代标杆,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将按照“招商-运营-服务”的逻辑,围绕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优化提升深汕合作区整体投资营商环境,助力深圳培育国家级高端工业互联网企业。

畅所欲言为深汕发展建言献策

采风活动专门设置了座谈环节,作家们踊跃发言,为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采风团团长朱秀海表示,深汕合作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有国家、省、市的政策扶持,依托深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的经验,相信这片“飞地”定能起飞。站在深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甚至还可以飞得更高。按照新城的规划蓝图施行,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冰心文学馆原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名人故居委员会副主任王炳根表示,深汕合作区有深圳作为实践的榜样是幸福的,深圳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由零开始,在规划上就可以考虑得更加深入,提前谋划避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王剑冰说,通过参观这块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飞地”,这种视觉冲击力让他再次看到了特区精神。这块“飞地”就像一张“飞毯”,带着人们永远向前,走向幸福。

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兼中国国防报总编辑(少将)、高级编辑连俊义对这次深汕合作区之行表示震撼。他说,此次来到深汕合作区对自己像是一场洗礼,一次被教育、被感动的过程。没想到几十年间崛起的深圳再次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要在深圳第“10+1”区再建一座新城,这块“飞地”前途无量,令人振奋。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继明表示,通过这次采风考察,他对深汕合作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有着深圳四十多年发展的基底,加上后发优势,这里的崛起指日可待。

武警出版社原副社长温亚军表示,第一次来深汕合作区,看到这里的规划和建设,感到十分惊喜。“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并不只是口号,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将成为“第二个深圳”。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沈卫星表示,在深圳的带动下,深汕合作区的发展一定是非常迅速的。在高屋建瓴的规划下,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可以避免很多弯路,在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开发好建设好发展好特别新城。

风正时济,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采风活动结束后,作家们均期待着未来的深汕合作区能够紧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加快打造集聚最先进理念、最前沿科技的产业高地,生态优美、诗意栖居的生活福地;多元族群并存、文化交融荟萃的人文胜地。

文/余丽龄 李苑立 蔡易成 赖琪 孟子荷 孙晓慧

图/吴志雄 左佛亮 张贵

[编辑: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