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家门 关爱千颗心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开展家访月主题活动
2021-04-19 10:5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走进千家门 关爱千颗心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开展家访月主题活动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明)4月13日,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走进千家门,关爱千颗心”家访月主题活动总结大会在学校阶梯教室召开,9名老师在会上讲述了自己的家访故事。本次活动共家访557个学生家庭,参与家访的老师达1422人次。全校教职工参加了会议,校长梁明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

梁明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这次家访月活动的成功举行,反映出了三点:一是老师们的职业境界高。本次家访活动全是老师们利用课余、周末及节假日时间,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孩子们深入沟通。二是老师们的教育情怀深。本次家访的意义超越了教育本身,大家在讲述家访故事时,都是微观叙事,特别细致特别感人,只有深具情怀才会外显温度。三是老师们的探究精神好。每个老师的分享,都可圈可点,这些家访的过程及对这个过程的实录,就是一个研究教育规律穷尽教育本质的过程。在智能时代,如何做好教育科学与教育人文这两篇文章,需要大家在坚守的同时不断探索与创新。

据悉,本次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次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组成的2-4人家访小组实地登门到访。学校要求,家访必须是在征得家长认同、接纳的前提下并严格遵守防疫措施,通过上门实地走访的形式,与学生及其家庭“零距离”沟通。活动内容包括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综合素质表现等情况,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释宣传工作,开展帮扶、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及其他助学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学校将家访活动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师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活动前对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学校要求,被家访的学生要有代表性,有一定的覆盖面。老师要对被家访学生近一阶段在学校各方面情况做好了解,并依据了解到的情况,明确谈话主题、做好家访谈话内容的准备工作。

本次家访活动,获得了家长们的如潮好评,很多家长特意给学校写了感谢信。有家长表示,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到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明白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建立和睦温馨的家,才能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本次家访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不少学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的好朋友要来了!

Good friend

一大早,小婵娟就不时地到电梯口张望,似乎在等着什么人的到来。为此,昨天晚上她几乎激动得睡不着觉。小婵娟是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四年级7班的一名小学生,长着圆圆的、胖乎乎的脸蛋,但平时却不怎么爱说话,也没有什么朋友,一向独来独往。可今天她到底在等着什么人呢?原来,她的好朋友要来她家了。

8:10左右,她终于等到了她的好朋友,原来,她的好朋友就是四(7)班的班主任王海青老师。王海青老师一行5人上她家家访来了。

把老师们迎进家里,给老师们倒好茶后,小婵娟拿出了自己的二胡,给老师们表演了一曲,算是对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据婵娟妈妈说,小婵娟以前内向、胆小,有社交恐惧,比较没有存在感。做作业比较拖拉,人家花一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她要花十分钟,而且成绩也不好,进入四年级甚至开始厌学。为此,婵娟妈妈于2018年辞掉了华为的高薪工作,并将姥姥姥爷接到了深圳,三个成人围着小婵娟转,即便这样,效果还是不理想,一家人都感到很无助。每天放学回家,小婵娟从来不会和大家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婵娟妈说,自从进了王老师的“七号乐园”,在王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开始变了,变成了老师的小蜜芽,变成了小二道杠,话多了,自信了,开朗了,喜欢阅读了,速度慢但是认真了,有一天突然跟她说:“妈妈!我会越来越好的!”一回家就自己写作业、读书,做作业的速度上来了,现在9:30可以写完所有作业,以前都是10:30或更晚,完全自己看时间,按计划进行,中间没有小动作,没有拖拉,睡觉前还腾出了时间跟妈妈聊天,说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如今天科学讲了什么,语文讲了什么,英语讲了什么,她自己说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更重要的是,婵娟还交了不少朋友,前不久还参加了一位朋友的生日PARTY。在婵娟卧室的门后,有一块小黑板,黑板上有每天要完成的学业任务,每完成一项学业任务,婵娟会在上面打上勾。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婵娟有一次还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不要给我讲数学了,我掌握方法了,自己会了。”而且,婵娟还不时地会帮妈妈捶捶背,做做家务。婵娟妈说,婵娟的内驱力已经被唤醒了,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姥姥姥爷现在也放心了,准备四月份就回老家安度晚年了。


调皮男孩变形记

我们和小乾的妈妈约好了,晚上7:00准时到他家家访。进得门来,坐定以后,小乾妈妈把小乾叫了出来,是一个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的小帅哥,鼻梁上架着一副眼睛,显得很文静,怎么也没法和调皮挂起勾来。我是第一次见小乾,不如他的班主任范璐璐老师那般了解他。和小乾交谈时,我发现他非常懂事,也很理性,思维清晰,条理分明,仍然不能相信,他以前是一个调皮的男孩。

据范璐璐老师介绍,小乾原来是个上课画画,自习课讲小话,经常缺交作业,桌内物品凌乱不堪的调皮男孩。上次军训的时候,趁教官安排学生端坐休息的空隙,范老师低声向教官打听:“有没有表现特别好的学生?”的手指指向了小乾,当时她心头为之一震。接送悄悄走近他,蹲下来,鼓励道:“坐姿标准,浑身透露出一股阳刚之气,真不错!”小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微笑,头抬得更高了。

接下来的几天,她常有意地观察小乾,无论是站军姿、齐步走,还是唱军歌、做手语操,他的表现都堪称典范,最难得的是他笔挺的腰板和专注的眼神中还流露出军人般的阳刚、坚毅和顽强。她暗暗问自己,是什么让军训中的小乾和学习时的小乾判若两人?在学校,小乾坐在最后一排,由于学习习惯差,上课不专注,经常受到批评;在军训基地,小乾站在第一排,他的表现及时地被看到、被肯定了。她觉得,小乾是个需要别人关怀和认可的孩子。

军训结束时,小乾被授予“钢铁战士”的荣誉称号。在返校的大巴上,范老师分享了自己旁观军训的感受,着重赞扬了小乾在军训中的优异表现,鼓励同学们将军训中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下车时,恰巧小乾的妈妈来接他,“小乾在军训中表现突出,很有男子汉气概。”她看着小乾妈妈,忍不住真诚地赞扬道。母子俩的脸上都荡漾着开心的笑容。临走时,她对小乾说:“像对待军训一样对待学习,你一定会让老师们和同学们刮目相看,期待你在学习上的转变,加油!”

果然,周一早上黑板上未交作业的学生名单里没有小乾。“今天的作业你都交了,真为你开心。”范老师拍着小乾的肩膀说。回到办公室,她挑出小乾的语文作业本来,想看看小乾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打开一看,不太好看的字迹一笔一划,非常工整;古诗词默写用红笔圈出了错误,错字在一旁订正了5遍;按要求书写的词语及拼音正确率很高。她欣喜不已,这样的作业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她激动地在小乾的作业本上批下两个字“完美”。

更让人惊喜的是,小乾在语文课上竟然举手发言了!范老师抓住契机,“小乾不仅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质量也很高,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在热烈的掌声中,小乾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此后的几天,范老师仍密切地关注着小乾的作业和上课情况,隐隐地有些担忧,不知小乾在学习上的这股劲儿能坚持多久。周四的时候,黑板上又出现了小乾的名字,地理作业没写完!这一次,她决定不在班里点名批评他。课间,我把他找来办公室,肯定了他军训以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对他地理作业没有写完的行为表示理解,告诉他凡事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定能产生质变。小乾似乎没有想到我会以这样的方式跟他谈心,有些感动,不断地点着头。

这天,课前投影优秀作业时她投影了小乾军训以来的语文作业,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小乾向我投来了感激的目光。

小乾的转变也为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欣赏。几周之后,我把班会课的主题定为“谈谈我眼中进步大的同学”。同学们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我笑着问道:“最近咱班进步最大的是谁呢?”“小乾!”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此时的小乾抬头挺胸,一脸自豪。

范老师感叹道,原来,所谓的教育智慧不过是来源于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及时的肯定,持续的帮扶。当我们的教育触及孩子的心灵时,孩子才有可能被真正地唤醒!虽然曾经的调皮男孩小乾偶尔还会犯小迷糊,但与军训前相比,已经成功“变形”。相信“变形”后的小乾定能持续向好,向阳生长。而她也将更用心地帮助一个又一个的小乾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变形记”。


摇身一变的她

朱江

三年级班主任

家访故事

她是个内敛腼腆的文静女孩,和我小时候一样,一开始她将对老师的喜爱之情深埋于心并述诸笔端一年级时妈妈发来一张图,她原以为图画上会是自己的名字,但定睛一看却是“朱江”两字,顿时醋意油然而生。看到这幅画的那一瞬间,我受宠若惊,我感受到孩子内心那炽热的情感正向我迎面扑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更加坚定了一份信念、一份使命与一份责任感,那便是成为一名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里的好老师。

随后到了二年级,她愿意对着镜头表达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虽然稍显稚嫩与羞涩,但对她而言已经是突破之举了。

她叫雯雯,来自三年级一班,是那日家访的小主人公。当得知我们三位老师前来家访,妈妈热情地到马路口迎接,爸爸出差在外不能参与,他为此深表遗憾。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妈妈是个善于表达的人,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也该是开朗健谈的,但当初的于雯雯为何不敢说话、取而代之以点头或摇头,每当我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让她开口了,她却惜字如金,每次我很热情地呼唤她“雯雯宝贝”后,她都以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冷静地回复一个“嗯”!就这样她成为了集体中极易被大家忽视的边缘人物。她从不举手发言,从不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互动,也从不当面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内心所想……。

交流中我们获悉原来当年二宝降生后妈妈抑郁的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那时也正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长时间地耳濡目染,孩子才变得敏感、腼腆、缺乏安全感……这样的性格在集体生活中是格格不入的。

小一之初,当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适应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着实艰难之时,我们开始了多次多形式的家校沟通。妈妈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毅然辞职全心陪伴孩子,同时也专修了儿童心理学。学校里性格开朗、幽默有趣的班主任加上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的徐老师,班上的学习氛围轻松欢乐,孩子在逐渐适应着小学生活,三年级时,牟老师带着幽默和睿智远道而来。班上的氛围越发活泼,再加上语数英科今年都以班级优化大师激励孩子,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到20年的交流中看得出来孩子变化更为明显了,孩子在享受着校学生活。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也为了帮助孩子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决定了此次家访。家访时我们就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又作了深入的交流,家访后于雯雯的变化更为显著了,知识竞赛中她敢于与他人一较高下,课堂上,她举手更加积极了,课间也乐于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家访那天回家还拉着妈妈和妹妹一同玩起飞花令。上周放学后我在喧闹的教室里呼唤了一声于雯雯,她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我耳内我难以置信地看着她问她嗓门怎么这么大了,她偷笑着说跟朱老师学的。

我们纷纷发现孩子更为自信乐观了,这份自信洋溢在她肉嘟嘟的笑脸上,也浸润于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何其幸哉,陪伴着孩子成长,并见证着摇身一变的她。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校共育的桥梁,是我们教育者的本职,万万没想到,家长竟然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让当时的我措手不及,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失措,冷静后我知晓这是家长表达自己对学校、对领导、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深厚的感恩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从教的初心,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尚需潜心而行。

老师您坐坐,我去写

我与几位老师走进孩子的家才坐下,家长开始抱怨孩子,写作业关门,不让家长看作业,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要费很长时间。我们跟他好好说话,他总是有很多话等着我,跟我顶嘴,说话一套一套的,尽讲些弯理。我们真的是很生气。

孩子的表情开始激动了,立刻开始辩解:“他们在外面乱嘈嘈的,影响我写作业,我就只能关住门啊,我需要安静思考啊。”这话一出,让家长一下哑了。可能是家长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嗯,你觉得做作业时是需要安静的,这样有利于思考。”我认同了孩子的理由,让他感觉得到了支持。他感觉到我在尊重他。我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你感觉作业多吗?”

“作业不多啊。”孩子回答。

“他就是磨磨蹭蹭,在房间里耗时间。”家长继续抱怨。

“就算写完作业,还要完成他布置的作业,也不让我玩啊。”他的脸上有了很明显的生气与委屈,甚至想抽泣了。

“那确实是件很痛苦的事,完成了学校作业,还有家长的作业,学校坐六个小时,回家再坐两个小时,累到怀疑人生了。”我必须为孩子再辩解一句。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报着各种学习班,他不学怎么行?他跟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他不学怎么能行啊!”家长义正辞严地说。 

“那你就不想想我有多累吗?”孩子的眼泪下来了。只是在老师面前,不能大声哭,边委屈边强忍。

此时已经不能继续谈下去了,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平复一下情绪了。

我必须差开话题聊了,再这么谈下去,我们大家都尴尬了,“你平时喜欢什么运动吗?” 

“我喜欢打篮球。”

“打得怎么样?”

“我也不知道,反正小区里有朋友打球,我也跟着玩。”

“爱运动的孩子内心是极阳光的,对身体好,心态也很好。”我的认可使他放松一下了。

“打球有过受伤吗?比如说伤了手指,扭了脚之类的。”

“有啊,那次接球的时候,没接好,把手指撞伤了,还有一次跳起来投篮,没站好,扭了脚。”

“受了这么多次伤,你为什么不放弃打球呢?你是怎么想的?”我需要挖掘他内心的一些东西了。

“我喜欢打球啊,受点伤也正常,再说了,锻炼身体也是好的。”所不其然,他找到了属于内心当中一种叫“精神”的东西。

“你能克服伤痛,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说明你真的是个阳光的孩子。为你爱运动的执着点赞。其实啊,我们生活中会面临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可能稍微用点力就克服过去了,有些困难需要我们想着办法也能解决,还有些困难那真的需要帮助才能解决了。你觉得刚才爸爸妈妈说的那些矛盾,你有办法解决吗?”

他不语,开始思考了。

“以后,我写作业的时候能不能保持安静啊?我不想外面乱嘈嘈的。”

“能。”家长回答很迅速,“那你也得抓紧时间啊,别总是磨磨蹭蹭的啊。”

“我早些写完作业,写得好了,能不能少布置些你的作业,让我也玩一玩啊?”孩子声音忽大忽小,在揣测在试探。

“也可以啊,如果你有效率,写完作业,我也能让你出去玩啊,毕竟身体健康也是必要的。”家长的语气似乎在老师面前有所妥协了。

我适时加了一句:“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漂亮的工作来,你可以做出来的。你看,运动给你带来多少好处,让你身体健康了,让你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还让你学习变得有了效率。我觉得啊,不管是运动还是什么活动,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精神或力量,而这种精神与力量是可以延展开去的,它可以带动我们做许多事情时,都会拼搏,都有力量,是不?”

孩子很认真地点着头。

“那关于顶嘴这事,你看怎么化解呢?”我又给孩子抛出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搞一个家庭会议,以后也听听我的想法,好好沟通嘛。”

“你说的对!你的这个建议很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懂得主动跟别人沟通,这很好,但如果爸爸妈妈反对你的一些做法呢?”

“好好沟通嘛,你有你的理由,我也有我的理由,我们可以讨论协商嘛。”孩子真的像个小大人一样,不知道他这样讲话从哪儿来的底气。

“也可以啊,以后每周我们也搞个家庭会议,讨论一些事情吧。”家长认可了孩子的建议。

“你能不能写个计划书,把你的作业时间计划,作业效果目标,还有你的运动计划和时间,都简,单写一写,抽空跟爸爸妈妈协商解决一下啊?”

孩子点点头,比较满意地回房间了,起身时还不忘跟我说:“老师您坐坐,我去写。谢谢您!”

等孩子走了,我跟家长继续聊。告诉家长,我们要知道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爸妈说什么就怎么做”的时候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他们敢于表现出来,会用各种行为来试探家长的底线,所以确定家教的底线很重要。在与这个阶段的孩子沟通时,不能简单直接,而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讲究一些智慧式的方式方法了。遇到孩子的问题,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要学会从孩子身上去发现优点,用他感动人的事例去感动他。我们的赞赏不是一句“你很棒,你很聪明”,真正的赏识是要让他知道他努力的力量来源是什么。孩子父母成功,就是让孩子成功地脱离父母。今后与孩子沟通要注意以下三点。

观察:只讲事实,不加评判,准确反应对方情感。

感受:学会倾听,保持尊重,挖掘真实需要。

行动:不要引导,启发思考,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

倾听与理解,看似简单,其实我们大多人都陷入了“我以为”“我认为”给别人下评论的误区里,还会以“我建议”我自己的理论强加给他人,我们应该从这些误区里跳出来,想想启发式的教育该怎样落实。

(五年级班主任徐鑫)

愿为白马,驰向芦花

袁蒙蒙

二年级班主任

家访故事

班上有个小男孩,个子很高坐在最后一排,性格比较腼腆。一年级上学期他的幼小衔接不太流畅,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上课时总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有时发呆,有时盯着黑板眼神却是楞楞的。他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被我点起时,也时常答不上来,甚至不知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后来再被点到时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神躲闪带着怯意,同桌家长担心他的学习状态影响到自家孩子不断提出换位要求。看着他如此,我心疼。我明白,没有自信会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日渐低迷。这个孩子性格虽然腼腆,其实非常有服务意识,他时常在放学时主动摆正班上的桌椅,主动清扫地面的垃圾,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总是非常热心地帮助他人。

这次家访活动一出来,他的妈妈就迅速联系了我,邀请我和两位科任老师到他家走访,正巧,我第一个想到要去的也是他家,我想更深切地了解他,更真诚地走近他,更精准地帮助他。

家访那天,我和韩笑老师同去,他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在家中,我们聊了很多,聊了很久,气氛越来越轻松,我们也渐渐了解到他的问题。他在家中也是不爱表达,不会主动为自己的利益做争取,但是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小孩。其次,他们家存在两代教育分歧的问题,家中的教育主要由爸爸妈妈负责,但是爷爷奶奶常常会插手孩子的管理,多少存在些溺爱的问题。

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之后,我们结合孩子的在校表现,给家长分析原因,并且给出了建议。关于孩子不够自信的问题,我们建议要在适当的时候,推孩子一把,让孩子走出他的舒适区,更多地挑战自己。对于爷爷奶奶存在溺爱的问题,我们直接对话两位老人,为其分析利弊,看到两位老师频频地点头,我相信我们的话他们听进去了。

家访结束后,他的妈妈打给我表示感谢,并且分享了孩子写的诗给我。于是慢慢分给他更多的任务:做小组长、帮老师收集材料、分发材料,最开始他是八个组长之中把工作做得最混乱的,材料摆放得横七竖八,收材料不记名等等,但是随着我不断地帮他纠正,他慢慢变成了八个组长里最细心的一个。当八组材料收齐,他细心整理好,准时抱去办公室,在没有任何人注意到的时刻主动清理教室等等。一段时间后,不但他的管理能力变强了,他的人际关系也变得融洽了许多。

我想或许家访的意义并不在于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于了解,在于补充,在于启发和唤醒。家访像是一次敞开心扉的信息交换,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给出合宜的分析和建议。无论是信息还是指导都是双向的,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这是一份特别的关注,对于老师来说,同样是一份深刻的提醒。家校合力对孩子的影响已无需赘言,家校共育的路上家长是盟友、是伙伴,家访就是学校率先在此径之上留下的坚实的脚印。


遇到了有温度的学校,

遇到了有温度的老师

张秀丽

一年级班主任

家访故事

2021年3月8日下午四点,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我终于听到“萌萌”同学说话了!她只说了一个字“好!”但是,在我听来,这一个字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我激动得抱起她来转了几个圈圈,开心地说:“这是我“三八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啦!”

为什么萌萌说出的一个“好”字,会让我如此激动呢?这要从小一开学的时候说起。

刚开学,萌萌妈妈就找到我,跟我说:

从中班开始,萌萌逐渐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不敢跟老师讲话了。8月份,经医生诊断,萌萌患有选择性缄默症。虽然暑假已经开始在专业机构做了感统训练,但是妈妈内心还是非常忐忑:担心她无法适应新环境,担心她无法融入班集体,更担心她抗拒上学……

开学后,我确实发现她有些与众不同:不管上什么课,她经常自顾自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下课的时候,她依然在画画,也不跟小朋友出去玩儿。最明显的问题是:她不跟任何人说话,安静得让人心疼。

了解了孩子的特点后,按照学校德育处带我们学习的《南山区班主任关爱学生工作流程图》,我找郑虹老师寻求专家的指引,郑老师给了我非常宝贵的指导意见:理解、包容、鼓励。张耀心老师也帮萌萌报了开心驿站的社团。

为了帮她尽快融入集体:我安排了班上最温柔最有爱的女孩子跟她坐同桌,主动帮助她,还鼓励孩子们都主动约她玩耍。班上的老师们知道情况后,也都非常关心、包容她,看到她点滴进步就鼓励她。因为她喜欢画画,我专门买来了《看童画识童心》的书来读,努力从她的画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第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萌萌的状态已经越来越好。她有时候会听讲,听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有时候甚至会在课堂上完成简单的练习;课间,她经常会跟好朋友一起玩耍、聊天……听妈妈说,每次放学她都会跟妈妈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数学董老师变成了圣诞老人啦;英语贺老师给她奖励了红花啦;科学吴老师发了植物的种子啦;体育曹老师帮她系了鞋带啦;美术王老师牵着她的手进学校啦;班主任张老师在消防演习的时候把自己的湿毛巾借给她啦等等。妈妈每次问她:“喜欢你的学校吗?”萌萌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

可是,她依然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依然不敢跟老师们说话。

直到2021年3月,我们海德学校开展了“走进千家门关爱千颗心”活动。3月8日下午,放学之后,萌萌妈妈对我说:“萌萌在家里问了好多遍,老师什么时候来咱们家家访呀?”我蹲下来拉着她的小手、看着她胆怯的眼神,说:“等哪天张老师不开会、你妈妈也有空,张老师就去你家家访好不好呀?”我只是像平常一样和她交流,没想到她马上笑着回应“好!”这就是我开篇讲的那一幕。

真是一个奇迹,萌萌竟然开口跟我说话啦!我没想到,看起来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的萌萌,竟然如此期待老师的家访!我没想到,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一次登门,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如此令人雀跃!我更没想到,在那样激动情绪的鼓舞之下,她竟然冲破了内心的重重阻碍,喊出了埋藏在心底的渴望!

3月25日下午,我和英语贺老师终于如约来到萌萌家拜访,虽然,整个家访过程中,萌萌没有再说一句话,但是,她从开始的趴在妈妈肩膀上,到后来,慢慢变成侧坐在妈妈怀里。从她的肢体语言能看出,她正一点点放松下来。因为萌萌在场,我跟妈妈约好:随后再电话沟通制定新的干预措施。

我们共同制定的干预措施是:鼓励萌萌QQ跟我互发留言,让她熟悉跟老师谈话;每周一下午放学后在教室里,萌萌、妈妈和我相处半小时、读书、画画……让她先在我面前放松下来;把萌萌录的吟诵视频发给我看、进一步发给同学们看,当她的声音响起,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也许她会增加敞开心扉的勇气。

家访之后,萌萌渐渐打开了心门:她同意把在家里录的视频给我看了;她会在QQ语音给我留言了;体育课上,她甚至敢在同学的保护下玩儿平衡车了……

萌萌妈妈说:“都说好的教育是有温度的。萌萌是幸运的,她遇到了有温度的学校,遇到了有温度的老师。”

小班长的大烦恼不见了

讲故事之前,先说说我对“家访”的理解。“家访”意思是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这个词在我的学生阶段是一个略带恐怖色彩的存在者,怕老师“告状”,怕家长批评。现在老师到学生家里访问,主要是帮助孩子、家长解决心理、学习、以及其它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四(4)班家访经历的三个阶段、一个故事。

一、焦虑阶段

当得知家访的消息时,我先考虑的是:“去谁家?”带着疑虑在班上进行了小调查,了解到只有极个别孩子愿意接受家访。“这可怎么办?”焦虑。接下来,认认真真地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工作做通了,孩子们都乐于接受家访了。再一轮的对家长进行调查时,全班只有两人次暂不方便家访。家长们也都乐于家访了。这下子又不知道“去谁家呢?”再次焦虑。最后,经过了个别沟通,和家委会的多次协商,最终确定了此次家访的名单。焦虑的情绪总算是移除了。

二、兴奋阶段 

确定名单之后,孩子们各个都很兴奋。记得当时钟同学激动地告诉我:得知要去她家家访,自己是既兴奋又紧张。她妈妈说孩子在家平时不喜欢整理房间,听说老师要来家访,回到家就整理起自己的房间,特地把床,衣柜和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摆放的整整齐齐。由于孩子爱阅读,房间里的书太多,孩子担心会显得杂乱,就拼命地往小书架上堆放,结果小书架都倒了……

此次家访还选定家庭教育观念偏宽松型的小主持人张同学。当通知他家长时,张爸爸兴奋的说:“很开心能到他们家来家访,孩子很幸运没有受到来自于学校的压力,反而是她们与孩子之间针对学习习惯的纠结和困扰,特别欢迎到老师来帮助与指导。”  

三、欣喜阶段

小班长陈同学。平时表现:学习成绩几乎稳居班级第一,全班孩子的榜样。兴趣班达到10个之多。问题是孩子总喜欢拖延,每天放学时总是磨磨蹭蹭,怎么说都无济于事。还喜欢抠摸小东西。更没有时间管理班级的事务。大队伟竞选她也因没有时间选择了弃权。通过心理访谈提纲问卷发现了小班长的烦恼是“被家长批评和没时间玩”。这次家访她和妈妈都积极报名,并希望老师们第一个到她们家来。为了帮助班长解决烦恼和问题,确定了去她们家家访。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解决拖延问题;2、解除孩子的烦恼。 

家访当天我们把孩子心理访谈问卷上的问题反馈于家长。当时家长就反思:之前自己的职业也是南山区某校的老师,为了孩子现在全职,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生活的重心全在孩子身上。平日里只是一味的更多更细的严格要求孩子,而忽视了孩子内心感受。家访中我们给出的建议是: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搭建好平台、适时的引导;坚决不去干涉,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遇到问题时帮助孩子分析利与弊,决定权最终交换给孩子自己。

家访之后,妈妈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和孩子商讨后达成共识:调整且减少了一直不肯放下的兴趣班课程;尽量空出多一些时间给孩子自主安排、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通过这两个星期的观察发现:妈妈的退出,让孩子开始尝试自主的管理和分配学习任务。没想到的是,孩子不但没有耽误学习和休息,反而做事不拖延了,孩子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对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现在的她乐于主动承担责任。每天早上她都要早早来到学校,组织同学们交作业、趁着早操前读上一会儿书。在家里小班长开始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了,妈妈不批评了,小班长的笑容多起来了,烦恼也不见了!(四年级班主任魏红霞)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