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文分享】翼城有戏

【好文分享】翼城有戏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梅玉文执笔,同名纪录片《翼城有戏,还有古戏台》电视解说词

您知道“中国戏曲的摇篮”是哪里吗?您知道翼城戏曲的源头是什么吗?今天分享的文章不同以往,是一篇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著名导演梅玉文带领我们看好戏连台,听戏曲唱腔,“演千秋史事尽是悲欢离合,看满台角色无非善恶忠奸”。嘘——听!好戏又开场了......

——编者

翼城有戏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据2017年原文化部普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达38个之多,稳居全国之首。而位于山西省境内西南的翼城县,就有百戏之都的称谓。这是因为, 历史上的翼城一县三国,有唐尧故地、晋国之源、霸国遗存,是北方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偏远的南梁镇霍家涧,居然有座供奉着梨园始祖的“三郎庙”和戏台,虽然已是破壁残垣,却见证过这翔山浍水的大地上那条中国戏曲史发展的长河。

翼城有戏,可以追寻到戏曲的源头——傩。

傩、傩戏,这种起源于西周时期神秘古老的原始祭礼,在隆化镇大河口霸国墓地出土的漆木人俑和史伯村传统的“耍大蟒闹五毒”戴面具的武士身上,依稀可见其遗韵。

翼城有戏,有脱胎于汉代百戏的翼城竹马戏。

竹马戏表演的都是如《三打祝家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武戏,尚在南梁镇的上白马、南常岭、庄里岭、霍家涧和里砦镇的神沟等地流传,逢年过节,给乡间增添了不少节日的喜庆。

同样诞生于汉代的,还有皮影戏。在唐兴镇城内村就有一支传承了这古老艺术的皮影队伍,她们上演的《上官鉝传之揭考舞弊者》,就是依据当地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

翼城有戏,有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有“戏祖”之称的目连戏。

在西闫镇南撖村,至今还上演着这个在1400年前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在唐代被改编成说唱文学,在北宋时就有了连演7天的杂剧, 而到了明清时期便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十几个剧种。不知何时,“目连救母”的故事在西闫镇一带深入民间,以至于竟有源自故事中的泉头村留存至今,而且离村子不远,有故事中的瓜子坡、目连望娘石,还有一座坍塌了的目连庙。

同样出自元代杂戏兴盛时期的,还有翼城琴书。翼城琴书原本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名“琴书”。经过历代艺人不懈努力,翼城琴书终于在1982年,由曲艺形态正式转变为戏曲形态,成为一个新剧种——翼城琴剧。

翼城有戏,有明末清初形成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之源头,是明末清初的“乱弹”“土戏”,因爆,用枣木击打节奏,又叫“梆子腔”。其唱腔特点是用大嗓,音调高亢,粗犷火健有力,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诸如《盘陀山》《麟骨床》《梵王宫》《摘星楼》《忠义侠》《龙凤配》等等。

戏曲的繁荣,促使戏台应运而生。最初的“演出” 场地,是祭祀的广场,早已经曲终人散。戏曲最早成型的演出场所,即勾栏瓦舍。据考证,勾栏瓦舍类似于可拆装的流动舞台,曾经流行了400余年,现在却无迹可寻了。见证过“数尺地五湖四海,几更天七朝八代”中国戏曲史上黄金时期的,便是那遍布于乡间的曾经的古戏台了。

翼城有戏台,有2座元代戏台。

戏台在宋元时期称之为“乐亭”“舞亭”或“舞楼”,和庙宇相伴而生。元代戏台是现今留存的全国最古老的戏台,仅存8 座,全部集中于山西。始建于元泰定元年的南梁镇武池乔泽庙舞楼,是现存的元代戏台里面积最大的戏台,可谓独占鳌头了。舞楼四周8根立柱支撑,近似方形;楼顶四面斗栱叠构,中间形成穹隆式斗八藻井,庞大而又精巧。戏台并无前后场之分,台前及两侧十分敞亮,观众可三面看戏。无独有偶,始建于元至正年间的西闫镇曹公四圣宫舞楼,堪与其媲美。四圣宫舞楼坐南朝北,和大殿相对,舞台亦近似方形、不分前后场。元代戏台用材硕大,气势雄伟,结构精巧, 造型极佳。

元代杂剧兴盛时期,山西籍文人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领衔的元曲四大家,会同那些同时期文人创作的元杂剧登堂入室,成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台下三面观众围观的,应该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抑或是白朴的《梧桐雨》?

翼城有戏台,尚存3座明代戏台。

明代戏台,首推建于明弘治十八年的南唐乡樊店关帝庙戏台。据传,樊店关帝庙戏台是仿照北京的一座戏台修建的。“樊店台子范牛殿,符册庙盖翼城县”,可见其名声之大。和元代戏台不同,这座明代戏台分为前后场,只留了一面给观众看戏,其余三面是封闭的,已经具有了近代剧场的雏形。这是戏曲走向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翼城有戏台,有46座清代戏台。

清代的戏台,其建筑风格走向精巧、繁杂,远不如元代戏台的粗犷豪放。现在保存较好的有西闫镇曹公关帝庙戏台、南梁镇中贺水泰岱庙戏台等等。有趣的是,曹公的关帝庙戏台和四圣宫舞楼相邻相通,每逢庙会,两边便唱起对台戏,十里八村前来赶会的观众就大饱眼福了。还有西闫镇十河村侯氏家庙的过街戏台。过街戏台的设计节约了空间,平时是通道,人来人往,唱戏时搭起台板就是戏台,真可谓匠心独具!

南梁镇故城村还有一座唯一的皮影戏台——三官殿献殿明间。

望着这一座座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筋骨犹存的古戏台, 仿佛看到了那曾经挥舞的水袖,听到了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那是戏曲的繁荣,世间的兴旺,那是已被滚滚尘世湮没了的历史……

“演千秋史事尽是悲欢离合,看满台角色无非善恶忠奸。”这古戏台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承载着一段段辉煌的记忆。我们期待着,让戏曲重回古戏台,再放异彩;我们期待着,翼城的文艺人再续辉煌,唱好中国故事。

(本文选自2020年第6期《罗湖文艺》)

作者简介

梅玉文,男,河北石家庄人。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罗湖区文联专家委员会主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山西省话剧院客座导演。在戏剧、电视领域从事编剧导演表演工作50余年,喜写作、爱摄影。入选《中国戏剧家大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剧的演绎》。任编剧、导演的作品曾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文化部群星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文艺资讯

关注我们--罗湖文艺

微信号 : LUOHUWENLIAN

来稿邮箱:Lhwy_sz@163.com

信息来源: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整理编辑 | 陈彦嘉

图片 | 网络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