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别策划|线上购物频繁“踩坑”?专家支招网友远离网购欺诈
2021-03-15 08:4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3·15特别策划|线上购物频繁“踩坑”?专家支招网友远离网购欺诈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15日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梦婷 廖章霖 曾郅云 曹雨萱)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淘宝的兴起带动了第一波线上购物潮,而由于疫情的原因自去年起更是引起了一股线上消费热潮。线上购物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市民在网购过程中踩过哪些“坑”?作为消费者又如何最大程度保障网购安全以及消费权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及消委会相关负责人。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线下门店交易大幅收缩,“不接触、更安心”的互联网购物平台的线上新型消费迅速补位。据了解,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6.4%,占网民整体的78.6%。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63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8.5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

深圳市消委会监督部负责人魏兴告诉记者,据统计2020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消费者投诉197788宗。投诉量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互联网服务及通讯服务、教育培训,其中互联网服务投诉比例较多。花样百出的网购骗局、买到的商品货不对板、商品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质量出现问题平台不能及时跟进处理等等问题都是网购的隐藏风险。

货不对板、出现质量问题不退换 网购欺诈套路多

年轻的市民张小姐喜欢通过在手机短视频app上观看卖家“直播带货”来购买化妆品和日用品。她告诉记者自己最近就在网购上踩了“坑”。不久前,张小姐在带货主播直播间内购买了衣服,但当衣服邮寄到家后,张小姐发现买到的衣服与自己当时在直播间里看到的并不相符。“买回来的衣服质量明显比直播当时所描述得差很多,以后在网上买衣服会有所顾忌。”

而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自己以往喜欢逛街挑选商品,但自从学会网购后,小到蔬果生鲜、大到家私家电都在线上购买,因为网上购物可以足不出户就货比三家挑选到实惠的商品,比起线下购买更便利。

然而她也遭遇过商品质量问题。陈小姐告诉记者,前不久自己在网上买了甜瓜,拆开后发现甜瓜的外表已经发霉了,当联系商家时,商家则表示这是正常现象不予退换。鉴于商品价格不高加上维权麻烦,陈小姐只得自己吃了“哑巴亏”。

深圳市消委会监督部负责人魏兴表示,随着近年来消费者网购增加,针对网购的投诉量也随之增大。他提醒市民,现在互联网上有几种常见的欺诈手段值得警惕:比如经常会遇到网购商品货不对板的情况,也就是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的型号或属性与商家宣传的不符;商家宣传的是A商品,实际上消费者收到的是B商品;买到的商品质量存在问题,比如收到腐烂的水果;另外,好评返现、网购免单活动、电商平台积分捡漏等不良营商手法来诱导消费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消费者按照要求参与活动后,但却因以各种理由推脱而得不到奖励,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专家支招远离网购欺诈

魏兴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有以下五种途径解决纠纷:一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魏兴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但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除外。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货物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价款。

魏兴还为广大消费者给出4个妙招,让消费者远离网购欺诈:

慎选平台,理性消费。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及服务,首先要注意对网购平台的选择,要尽量选择正规的平台及信誉度较高的卖家。其次在网购商品时,可以选择多家网购平台对所购商品的详细描述、产品检验报告、商家生产经营资质和信誉、商品评价等进行了解、比较,理性消费,避免掉入购物陷阱,防止上当受骗。

保存凭证,利于维权。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要注意保留促销活动细则、商品宣传图片、商品订单页面、聊天记录、物流记录等网购交易信息,作为消费维权的证据。

收货查验,谨慎签收。消费者在收到商品时,建议当场查验货物,查看商品是否与网站图片及宣传信息一致,确认商品无问题后再签收快递。

明晰权利,积极维权。消费者在网络购物后依法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网络商品销售者应当依法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如果在购物中发现有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向消委会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必要时可通过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