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社:马峦街道先行示范 推进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

新华社:马峦街道先行示范 推进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把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夯实社会基础、巩固群众阵地、提供优质空间载体、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问题导向,着力推进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不断探索以“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为核心驱动力、住宅小区和城中村基层智治两翼齐飞的“马峦方案”。全面找准群众最关切的难点、堵点等突出问题马峦街道位于坪山区中南部,是坪山的中央门户商务区,面积43.86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28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1.6万,户籍人口约2.5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把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夯实社会基础、巩固群众阵地、提供优质空间载体、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问题导向,着力推进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不断探索以“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为核心驱动力、住宅小区和城中村基层智治两翼齐飞的“马峦方案”。

全面找准群众最关切的

难点、堵点等突出问题

马峦街道位于坪山区中南部,是坪山的中央门户商务区,面积43.86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28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1.6万,户籍人口约2.5万。街道有股份合作公司39家、花园小区11个、城市更新项目20个。街道党工委提出,努力打造一座生态优美、产业先进、创新集聚、文化繁荣的未来城区,力争在“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创新坪山”建设中勇当尖兵。街道认为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全力破解群众最关切的难点、堵点等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金地朗悦楼栋长颁发证书

一是行政资源碎片化。区街查违、拆迁、维稳、教育、卫健、水务、城管等大量分散行政事务离不开社区配合,但行政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缺乏统一对接处置的平台机制、队伍力量,“条条”与“块块”互动存在短板,治理能力难于突破提升。

二是服务群众割裂化。社区行政化导致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服务群众部分流于形式,习惯依靠党群服务中心“样板戏”活动吸引群众,难以真正满足群众需求,存在联系群众表象化、服务项目形式化、需求匹配经验化等现象,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程度不高。

三是科技支撑滞后化。线上线下民生诉求通道没有打通,行政部门在社区信息壁垒没有打破,“多网合一”整合缺乏科技支撑和载体,社区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盲人摸象”、各自为政的状态。

街道城市花园小区的党组织建设长期处于忽视和缺位状态,存在一些亟需打通的堵点,主要表现为“四弱”:

存在感弱,党的建设长期处于弱化、虚化、边缘化状态,阵地亟需巩固;

组织力弱,受限于党员数量、素质、思想认识和环境营造,组织党员、发动业主、整合资源不够,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亟需充分发挥;

话语权弱,党支部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引领缺位,业主普遍只知业委会、物业公司、意见领袖,不知惠从何来,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不够,教育引导业主的水平亟需提高;

信息反馈弱,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顺畅、覆盖不全面、处理不到位、上报不及时,危机干预和矛盾预防调处本领亟需加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坪山打造“创新坪山”的时代背景下,马峦街道党工委不忘初心,把城中村治理和城市花园小区治理现代化作为时代责任,系统谋划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打通制约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最后一百米”。

积极推进

“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

街道针对实际情况,以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为根本,注重全面统筹、系统推进、开放融合和科技支撑,以坪环社区为样板,探索形成“党群服务中心+民生诉求系统”改革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

△坪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服务功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资源多元属性,实体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运作,一站式构建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社区服务体系。

服务场所最大化

01

按照串联社区周边警务室、社康中心、主题公园等场所,将社区分散的服务功能集中到党群服务中心,组群打造“5分钟党群服务圈”,成为集公共服务供给、公众需求对接、矛盾纠纷调解、综合事务保障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坪环社区党委书记王振介绍,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拆除围墙,敞开服务,6层楼中的5层用于便民服务,成为全市首个基层综合服务中心。

服务事项集成化

02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扩充社区窗口服务事项202项,下沉区直部门社区服务事项88项,配套设立25个功能室,设置民生诉求窗口实现线上收集线上通办,提供功能全、覆盖广、内容新的公共服务,“一站式”解决群众业务办理、公共服务、诉求建议三件事。

服务功能特色化

03

以民需为导向,赋予社区党委民生微实事资金使用支配权,通过“共性+个性”项目设计,实现“社区党委+专业团队+品牌化运营”,创新推出新生儿大礼包、长者生日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等特色项目,并菜单式动态更新服务项目,把服务做到居民的心坎里,“一站式”精准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提升居民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网通”打通线上线下民生诉求

依托区民生诉求系统,建立智能化“坪环之芯”,通过全方位采集、全流程记录、全链条处理、全方位共享,推进线上线下服务双轨并行,打造可感知、会思考、善指挥、能记忆的“最强大脑”。

△坪环之芯智慧指挥中心

重构社区治理模式

01

破除部门数据壁垒,将“坪环之芯”打造成社区工作平台、智慧治理平台,工作人员全部编入社区网格,围绕“党建、服务、治理”变身诉求采集员、数据录入员和矛盾调解员,破解处置链条长、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实现服务精准高效、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快速处理。

重构基层治理能力

02

构建大数据热点敏感事件适时预警联动机制,通过布设监控探头、传感器实时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扩充创文、防疫、三小场所智能烟感等功能,改变社区看不到数据、用不到数据的被动局面,形成可视化治理、科学化分拨、数据化研判、智慧化预防,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实现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的无缝对接,推动社区治理从经验决策向科学研判、盲人摸象向实时掌握、被动灭火向主动服务转变。

重构治理考核体系

03

依托“坪环之芯”分拨机制和社区准入事项清单,配套制定职能部门诉求处置考核标准,综合线上系统打分和线下居民评价,作为部门和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社区出题、部门答题、居民打分的考核体系,推动职能部门主动协同融入基层治理。

“一支队伍”激活治理效能

有了“一站式”硬件和“一网通”软件建设,队伍建设同样重要。马峦街道坚持“智理+治理”深度融合,整合网格、消防、城管等街道社区两级管理资源和力量,建立与“坪环之芯”同向发力的“一支队伍”,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

△坪环社区一支队伍成立交接仪式

多网合一、责任到格

01

优化整合城管、网格、消防、交安、治安等原有网格和队伍,成立综合整治队,由社区党委副书记任队长,把整治力量汇聚到网格、责任明确到网格,做到“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并与“一网通”数据同步对接。

采办结合、闭环处理

02

综合整治队内设综合、采办、整治三个业务中队,采办中队和整治中队分成若干小组,实行“一配一”组合,对日常巡查中可现场处置的事项即采即办,不可现场处置的通报配对整治组进行整治或上传“坪环之芯”分拨处置,处置结果再上报“坪环之芯”终端,形成可视化闭环处置。

理顺机制、街社联动

03

理清街道、社区两级职责边界,推进社区一体化,实行“社区党委+工作组+岗位说明书”模式,设定综合、党建、公服、宣传文体、综合治理5个功能组,社区全员定岗定责,明确社区和“一支队伍”工作清单、职责清单、服务清单,配套事项准入、首派负责、研判协商、第一书记负责和监督考核5项机制,建立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治理体系。

“一线工作法”密切党群联系

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党建引领、协同共治、作风转变一体推进,实现从机制、意识和具体工作的整体转型,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创建线上+线下工作模式,线上建立微信联系群、政务沟通群、协同处理群3个群,线下建立居民议事会、社区党委联席会、街道协调会3个会,通过前期去行政化、中期强行政支撑、后期宣传强行政化,分类别、分步骤、分层级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诉求问题一揽子解决。同时,提升基层干部作风。全面落实“挂街联社包居进厂”工作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结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使之成为群众的信息采集员、服务输送员、诉求办理员、矛盾调解员和情感依靠员,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坪环社区公示墙上,社区党委班子的手机号码全部公开,且24小时开机。

“支部建在小区”

打造具有生命力和引领力的花园小区治理体系

马峦街道根据辖区实际,一手治理城中村,一手发力城市花园小区,使之“双驱联动”,齐头并进。马峦街道党工委按照“规范、融合、共生”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核、两翼、三平台、四+N队伍、五集成、六融合”工作模式,打造具有生命力和引领力的花园小区治理体系。

△ 京基小区居民赠送锦旗

一核

就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街道党工委采取“三步走”工作方法。

首先选好领头雁,使党支部成为小区治理“主心骨”。

建强党支部,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

搭齐三体系。建立“街道两新党工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小区治理的最末端,依托街道两新党工委统筹融合作用,搭建小区党支部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连心桥,高效调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精准服务居民需求,提高党支部公信力、影响力。

两翼

就是畅通线上线下两条渠道。创新方法。

创建“OAO”(Online And Offline,线上+线下)工作模式,党支部牵头组建小区党员先锋堡垒微信群和N个业主微信群,基本实现小区住户线上全覆盖。畅通机制。通过线上收集业主诉求建议,现场线下解决具体问题“两同步”,减少诉求反馈链条,建立畅通高效的民意收集和分拨处理机制。唱响旋律。

坚持党支部和党员线上日常高频发声,以可观可感的文字图片公布问题解决进程,展现党支部和党员担当,宣传小区治理工作成效,在润物无声间增强业主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权威性、引领力。小区党支部成立以来,有问题找党员、找书记、找支部已成为业主共识。

三平台

就是党支部“群众工作平台”、业委会“法定权利平台”和物业“日常服务平台”同向发力推进小区治理。明确“支部引领、业委监督、物业落实”工作格局,推动党支部、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强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合力。

党支部“群众工作平台”,常态化开展“党建+”活动,协助筹备成立业委会,积极帮助业主解决操心事烦心事,引入政府、社会资源参与小区治理,协调化解业主与业主、业主与物业等矛盾纠纷,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优势。

业委会“法定权利平台”,通过树牢小区党支部核心引领地位,建立党员先锋模范形象,业主自发推荐党支部书记担任业委会主任,通过党员身份加持,业委会在行使管理规约、物业公司考核和业主共有资金管理等核心权力方面更具权威,更能取得物业配合和赢得业主支持。

物业“日常服务平台”,借助党支部、业委会两个平台,物业日常服务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信任的情况明显减少,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载体更加多样,业主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持续上升,工作环境的好转,又更加坚定了物业配合业委会工作、听从党支部引领的意愿,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了小区治理的良好生态。

四+N队伍

就是组建新闻发言人、居民议事会、急救义工队、妇女工作组4支队伍精准精细服务业主。在此基础上,马峦街道党工委还进一步指导小区党支部根据业主关切关注,牵头完善新建服务团队,配套建立4+N的服务机制,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党领导的队伍。

△花园急救队培训

△ 初心小院妇女微家授牌

五集成

就是党的领导、资源整合、为民服务、危机干预和矛盾预防调处、教育引导群众在小区集聚成势。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定位小区治理的关键内涵,推动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六融合

就是业主与物业、业主与业主、业主与社会、小区与小区、小区与社区、小区与街区相融合。聚焦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坚持小区内部治理和外在关联“大融合”,以城市组成小单元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效应、启示与思考:

推动基层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

马峦街道的成功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群服务更精细,群众办事更便利,居住环境更和谐,幸福指数大提升,基层活力更增强。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金地朗悦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障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01

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服务居民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社区各方力量真正凝聚起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党组织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02

坚持走好新时期群众路线,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党员服务,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群众身边事,聚焦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端菜式”服务为“点菜式”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有求必应赢得一呼百应,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粗放向主动精准转变。

必须把资源、管理、服务放到基层

03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就要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基层百姓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拆除相互封闭藩篱,整合优化一支队伍,形成同心共享、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从上层用力向基层发力转变。

必须推行“多网合一”

04

优化整合社区党的各种资源,将分散的治理力量、信息平台、公共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打破信息壁垒、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制约,实现“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无缝对接;将社区工作人员、综合整治队伍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做到网格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实现党建工作、民生服务、基层治理“一网打尽”,实现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更加灵敏,推动基层治理从条块分割向相融共生转变。

必须强化科技支撑

05

加强信息技术同基层治理的结合,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各种智能终端手段,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全面感知,实时掌握社区运行状态,为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提供支撑;改变政府条块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打通城管、消安、民政、司法、公安、网格等条状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联共享;把各个部门、各种力量、各项资源在“网上”整合起来,在“网下”组合起来,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强化基层治理、方便群众办事,为居民群众提供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将社区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基层治理从简单封闭向科学智能转变。

必须突出现代化,推动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转变。

06

要优化顶层设计,立足全局和长远,用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来统筹考虑基层治理问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小区、不同治理主体制定兼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政策,坚持把基层治理作为一项融合共生的生态系统协调推进。建立治理生态,构建和完善“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治理体系,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从治理形态向治理生态的转变。

End

内容来源:新华社、中国改革报

编辑整理:坪山先锋

运营服务:晶报社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