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政协五届六次会议开幕
2021-01-24 14:1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南山区政协五届六次会议开幕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明 曹文丽 实习生 曹溦文)1月24日,南山区政协五届六次会议开幕。南山区政协主席陈军代表南山区政协第五届常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南山区委书记曾湃、南山区人民政府区长黄湘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饶红蕾、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南山区直处以上单位、驻区各职能单位、各街道、区属国企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社区代表列席会议。

173件提案全部完成并办理答复

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236件,经审查立案173件,召开提案督办工作会议110多次。经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各提案承办、汇办单位的共同努力,173件提案全部办理完毕,广大政协委员对提案办理工作整体上表示满意。

在南山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以“先行示范”为标准,高质量建言资政、高水平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海洋中心城市打造、民生事业建设等主题,特别是前瞻性地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记者获悉,民生领域是每年提案办理的重中之重。总体上看,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提案占提案总数的近70%。一年来,全区九大民生类支出累计完成241亿元,较上年增长6.1%,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

区政协委员们针对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南山区重大战略工程,提出了系列意见建议,区政府认真吸收,将其融合到重大工程建设中。

创新设立8个街道委员工作站

“过去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区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交出了一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抗疫答卷。”陈军总结了去年以来区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成就。

区政协常委会注重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党委政府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去年区政协创新设立8个街道委员工作站和医药卫生、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教育界4个界别委员工作站,为政协委员履职搭建新平台,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医药卫生界别委员工作站先后组织“创新医疗人才引进机制”、数字健康建设等专题协商会、携手“三名工程”团队和区域学科联盟专家举行“健康南山、病有良医”大型公益义诊、深圳湾口岸医务室调研建言等活动。

工商联界别委员工作站先后组织“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协商会、数字经济研讨会等活动。政协委员蛇口街道工作站牢牢把握争取人心这个统一战线工作灵魂,对在禧程酒店隔离的3465名港澳同胞开展关心关爱行动,收到来自港澳同胞的感谢信和锦旗100多件,港澳同胞与祖国同频共振效应进一步显现。

其他委员工作站相继开展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专题协商会、“粤港澳大湾区与南山发展”专题讲座、国际化街区建设调研等系列活动50多场,成为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的“助推器”、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服务市民群众的“主阵地”。

去年,区政协常委会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彰显“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情怀,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主战场。区政协机关9名处级干部深入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积极参与登门入户核查和出入人员体温检测,组织工作人员为加班加点的一线防控人员及时送上应急方便食品,做好隔离住户的日常生活保障,真正做到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全体政协委员为抗击疫情捐款816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1858万元,委员企业减免租金1.7亿元,充分展现了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关键时刻敢担当、有作为的良好形象。

推进“数字政协”建设,探索建立云协商平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报告指出今年区政协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区七届五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着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目标任务,聚焦区委提出的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安排,明确协商内容、确定协商议题。建立健全以政协全体会议协商为龙头,以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为重点的多层次常态化协商议政新格局。依托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界别委员工作站,深入开展基层协商。推进“数字政协”建设,探索建立云协商平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推进委员履职能力建设,建立具有政协特色的应用型智库和参政议政人才库。

今年区政协常委会还将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多层次联络服务委员制度,注重发挥住区全国、省、市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协“委员之家”建设,不断优化委员履职环境。健全委员履职信息管理、年度述职、量化考核等制度,完善委员履职评价及激励约束机制。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