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特教老师
2021-01-06 14:0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做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特教老师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月6日讯(记者 陈彬 通讯员 刘艳春)2008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前一天,她无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一档关于双胞胎自闭症儿童家庭实录的节目,两位三岁的自闭症宝宝对于家人的呼唤充耳不闻,对日夜照顾自己的爸爸妈妈情感淡漠,透过屏幕看到孩子父母无助的眼神,深深触动她的内心。当时,她对“自闭症”这三个字毫无概念,但也是从那一刻起,她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个信念在告诉她:想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帮这群特殊儿童,帮帮他们的家庭。基于这样的信念,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特殊教育。她就是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特教班班主任汪电琼老师。

毕业后,汪电琼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时隔多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走进光明职康中心特教班给孩子们第一次上课的情形,“当我满怀激情开始我的教学时,却发现有的孩子开始离开座位满教室奔跑、有的孩子自顾自玩起小手、有的孩子一边摇晃座椅一边在自言自语,只有一两名学生在配合着我的教学,这和我想象中的课堂大相径庭。”

课后汪电琼老师反思良久,首先,对学情没有足够地了解,未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其次,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精准,课堂缺乏趣味性。接下来,汪电琼一边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一边自己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里,不仅仅进行集体教学,也对几十位孩子分别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在训练中,对于普通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动作、指令、数字、词语,特教班的孩子往往要经过几十上百次的重复和强化才能掌握。每当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汪电琼甚至比他们的父母还要激动。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有所收获,听到孩子父母认可的话语,她愈加坚定当初的那份信念。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汪电琼老师开始探索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特质,做到因材施教。“班上有两个孩子肢体协调性较好,节奏感较强,于是我就安排他们担任课间操领操员;有个孩子物品归置能力较好,我便安排她担任玩具派发、回收小助手,并协助老师教会其他同学学会如何归置玩具;有两名同学劳动技能较佳,我便安排他们跟随生活老师午餐后清理餐桌和帮助同学清洗勺子。孩子们从最初的畏缩,到开始尝试参与,再到长期的坚持,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能在各自的小领域提升自己。”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特教班的教学面临巨大的考验,由于生活适应科目对于低龄段特殊儿童注重操作和实践,可是空间的相隔,让汪电琼老师无法对孩子们手把手教学。于是,她萌生了亲自拍摄教学小视频发送给家长进行家庭辅导的想法,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支架成为了疫情期间的备课工具,慢慢学习如何拍摄、剪辑、录音、合成,往往一个几分钟的成品教学视频,都要花上几天才能完成。根据教学内容,汪电琼会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操作任务,家长收到视频的时候,能够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9年,汪电琼进入到凤凰学校特教班,担任班主任,同时任教生活适应科目。在这里,她遇到了从教路上的导师—刘秀珍老师,“她教会我如何在集体教学中构建差异化教学,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让我的方向更清晰。在这里,我除了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外,还承担了德育、宣传、家委会、校本教材编写和为重度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等工作。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包括晨间的问好、个人卫生、用餐礼仪、书包的整理、寝具的收拾等。同时注重家校之间的沟通,定期与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定期家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扎根特教已然十个年头,在课堂中,汪电琼是一名老师,教孩子们知识;在课后,她充当孩子们的大姐姐,跟孩子们一起玩闹,带他/她们逛社区、进商店购物;生活中,她有时又像一位唠叨的老母亲,看到孩子们指甲长了忍不住要剪一剪,看到有些女孩子午睡起床凌乱的头发会帮忙梳一梳,看到由于上火嘴唇开裂的孩子,自掏腰包买唇膏给孩子抹一抹,只为让孩子减轻疼痛......“每一次与孩子的相处,让我感觉幸福与温暖,是他/她们让我慢下脚步感受这个世界。在未来,我也将一直行走在幸福的特教路上,做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特教老师。”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