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生态富民:把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人本逻辑
2020-11-27 12:2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工智能朗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生态富民:把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人本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富民,切近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回应。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彰显绿色底色。绿色是生态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文化产品为载体,向消费者传播生态、环保、健康、文明信息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石。实践证明,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社会效益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有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近些年,由于唯GDP主义、消费主义泛滥,越来越多的人类生产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红线。只有通过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树立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价值观念,为守住大自然的生态安全边界贡献力量。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与文化本是对孪生兄妹,二者相辅相成。新时代能够提供给人们美好生活所需的源头活水,根本在于文化创新。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一是要开阔思路、加大创新力度,使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向互动;二是要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生态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把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进程中的一体两翼。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蕴含着无穷的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平衡点、发力点和着力点。首先,在实践中树立新发展理念,才能获取保护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双丰收”。其次,在实施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产业转型。最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彰显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议》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必须依托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生态文化产业实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发挥生态文化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铆足干劲,攻克难关,努力夺取生态、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新胜利。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