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深观察丨枪击案频发:多重矛盾下的美国如何重觅安宁?
2020-11-24 19:55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工智能朗读:

环球深观察丨枪击案频发:多重矛盾下的美国如何重觅安宁?

当地时间20日下午,美国威斯康星州沃瓦托萨市的一处商场发生枪击案,造成8人受伤。事发后,当地警方派出75名警员封锁案发现场,并对犯罪嫌疑人展开搜捕。案件细节目前仍在调查中。

这只是美国近来多起枪击案中的最新一例,而频发的枪击案正让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受到殃及:当地时间14日,一名妇女闯入康涅狄格州一所民宅,向屋内两名儿童开枪射击,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伤;当地时间16日晚间至17日凌晨,芝加哥、迈阿密、路易斯维尔、纽约、波士顿、底特律、巴尔的摩等多个城市连发枪击事件,导致至少4人死亡、32人受伤,受害者中包括7名未成年人……

其中,芝加哥一名在家中玩耍的5岁男孩被一辆屋外驶过的汽车射出的枪弹击中头部受重伤。当地警方目前仍未找到任何嫌疑人。

美国媒体纷纷指出,在疫情恶化、经济衰退、社会撕裂、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美国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暴力犯罪急剧增加,安全问题正越来越成为普通民众最关心的“美国之痛”。

涉枪犯罪潮狂袭美国大城市

自美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美各地,特别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等大城市纷纷出现涉枪犯罪恶潮,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

据《芝加哥太阳报》报道,2019年芝加哥市平均每天发生超过7起枪击暴力事件,共导致2255人受伤、452人死亡。而到了2020年,单单只是6月的一个周末,就发生了104起枪击案,造成14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未成年人。截至11月,芝加哥今年遭到枪击的总人数已经远超去年全年。

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警方数据报道,纽约市10月共发生137起枪击案,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21%;与此同时,总体涉枪犯罪案件达502起,同比增长了102%。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纽约市已经发生约1300起枪击案,总体涉枪犯罪案件约3300起,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94%和15%。

纽约人大批逃离“恐怖之地”

频发的涉枪犯罪让美国民众原有的安全感不再。不少美国民众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坦言,自己对高犯罪率和人身安全感到十分担忧。

纽约市民和学生:“犯罪正在蔓延。”

“我来布法罗大学的时候有点担心,我们在校园以外是不是安全。”

实际上,自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考虑移民到新西兰等国家。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随着疫情的持续失控以及犯罪率的不断攀升,身受双重打击的纽约居民正纷纷选择搬离这座城市。

《纽约邮报》不久前援引美国邮政总署的数据报道称,在3月1日至10月31日的8个月里,纽约市居民共提出了近30万个地址变更请求。通常每个地址变更请求都会涉及整个家庭,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因此,搬离纽约的人数可能已经超过30万。截至10月,曼哈顿地区已有超过1.6套公寓空置,创下2006年以来的纪录。

曼哈顿研究所“州与地方政策”主任迈克尔·亨德里克斯对上述数据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些数据与此前的一项民调结果相吻合。他表示,纽约民众担心感染新冠病毒,也害怕犯罪的发生。

“病根”不除,犯罪难消

专家分析指出,美国政府抗疫不力、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是导致目前犯罪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如今在美国一些地区,如何获取食物来维持日常生活正成为不少美国民众最发愁的事情。而美国民众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极大地催化了犯罪率的提升。

除经济因素外,美国民众与执法机构的矛盾也是导致犯罪潮出现的一大原因。不少犯罪专家认为,美国今年谋杀和枪击事件的激增,与民众对警察等执法人员日益增加的不信任感有关。

密苏里大学的犯罪学专家理查德·罗森菲尔德分析指出,弗洛伊德事件以及其他警察暴力执法事件引起了美国广泛的社会动荡与种族矛盾,进而加剧了暴力犯罪势头。“当人们开始不信任警察时,很有可能选择自行解决问题。”

美国警察工会芝加哥分会主席约翰·肯特扎拉则认为,犯罪率的飙升完全是由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的,政府应该出台更有效的政策来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郭宪纲指出,美国近来枪击犯罪率不断升高,主要还是由于美国社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矛盾越来越激化。如果美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很难控制住不断提高的犯罪率。

郭宪纲:“首先是由于疫情的暴发,美国政府应对不力,导致很多人失去了亲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种族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枪击事件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仇恨越来越大。此外,(涉枪犯罪)与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由于疫情应对不力,经济重启受阻,很多人失业,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态很容易失衡。这些矛盾叠加在一起,枪击案就会频发,犯罪率就会上升。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美国的犯罪率就会居高不下,甚至还会向上走。”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