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扫黑民警疫情期间死磕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
2020-11-18 07:4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扫黑民警疫情期间死磕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 相隔一米取证 做实万页证据

——深圳扫黑民警疫情期间死磕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

深圳扫黑除恶民警疫情期间“逆行”办案。 通讯员 鑫韵 摄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1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 通讯员 鑫韵)这是深圳扫黑除恶征程中绝无仅有的一幕:为了安全取证,侦办民警与受害人都戴着口罩、护目镜,相隔至少一米远,双方提高嗓音你问我答,而取证的地点有时候在办公室,有时候干脆就在空旷的马路上……

“案子不等人!”11月11日,深圳市公安局扫黑除恶攻坚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刘洋(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深圳扫黑除恶民警疫情期间还“逆行”死磕到底的,是一起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该案于疫情暴发前夕成功收网,疫情期间克服困难推进、取证,最终形成长达万余页的扎实证据素材,让一个特大网络“套路贷”团伙的恶行无处遁形。

为安全取证 马路上“做材料”

“办‘套路贷’案子的一大难点就是受害人难找。”刘洋介绍说,这个特大网络“套路贷”案子尤其如此。该案涉案人数众多,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被害人多为低收入群体,偿还能力有限,寻求网贷基本上都为短期生活应急。

“被挂电话是家常便饭,有的以为我们是骗子,有的以为我们是平台催收的,还有的压根不愿意再提借贷这档子事……”说起打电话寻找受害人取证,刘洋一肚子苦水:“100个电话打出去,能有5个人配合,成功率就算相当高了。”为了找受害人,攻坚队还专门腾出一间大办公室,让民警当起“话务员”。每个民警手上分配几百个电话号码,从早打到晚,期间发生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次,一位民警找刘洋“诉苦”,说自己被投诉电话骚扰,仔细一了解情况,原来是受害人投诉的。得知情况的刘洋顿时也哭笑不得。

遇到愿意配合的受害人,民警们都如获至宝。“为了不打扰受害人工作,我们办案民警基本都是晚上、节假日去做取证工作,所以大家周末常常都被排满了,一天跑好几个地方。”让刘洋记忆深刻的一次,办案民警为了不惊动周围人,将受害人单独约出来,但疫情期间商家没开门,没地方可以坐下来谈,不得已,办案民警就站在空旷的马路边上,以汽车引擎盖为“桌”,将电脑放在“桌”上记录,完成了对受害人的取证工作。“该案厚厚的两箱子卷宗材料基本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刘洋说。

有人借款几千元被垒高至几十万债务

在一名名受害人的控诉中,这个“套路贷”团伙的恶行被揭发出来。“这伙人比较可恶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层层设套设置高额的‘砍头息’,一个是软暴力催收。”全程跟进该案的深圳市公安局扫黑除恶攻坚队法制大队大队长宾海(化名)总结道。据他介绍,该团伙对旗下所有短期小额网贷APP进行宣传时,均宣称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放款快,诱使借款人去借款。但在借款人操作页面借款时,该团伙却对所需收取的费用做模糊处理,虚设并隐瞒高额费用,利用借款人急需用钱的心理诱使借款人签订虚高债务合同。

“比如,借款人借2000元,平台就会以‘砍头息’的方式抽600元,借款人实际到账仅有1400元。但到期还款时,借款人仍然要按照2000元加利息还款,逾期不还将被收取高额的逾期费。”为了让借款人多借款,在借款到期后,该团伙还“善意”向对方推荐其他借款平台(其实有些就是该团伙所有),让其不断“借新还旧”“以贷养贷”,最后陷入无休止的“借钱-还钱-借钱”泥潭无法自拔。“我们测算过,一个平台这样折腾一个借款人三次,基本就可以不用自己的本金出来运作,后续直接拿借款人的钱‘套路’借款人。”

有的受害人因此被“套路”出巨额债务。“有个受害人,最初只借了一两千块应急,结果被上述方式层层垒高债务,最后借款金额高达三四十万。”宾海回忆说,借款人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短期小额网络贷款APP,自己都搞不清楚具体欠了哪个平台多少钱,每次逾期被对方催收时才知道。

不堪软暴力催收精神压力巨大

一旦被“套路贷”缠身还不上时,受害人往往会被各种软暴力催收。“用该团伙的行话讲,叫‘爆通讯录’。”在借款之初,受害人无一例外被要求超范围提供个人信息,比如,注册时需提供身份证照片、紧急联系人、运营商服务密码等信息,一旦逾期不还款,该团伙就安排人挨个给受害人及通讯录中的亲友、同事打电话、发短信骚扰,严重滋扰受害人正常生活,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精神压力。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自己及家人天天被骚扰,每天承受巨大的精神折磨,身心交瘁,悔恨不已。”不仅如此,该团伙还将有的受害人身份证做成募捐彩信,群发给受害人及其亲友手机,千方百计逼迫受害人还款。

“这个案子的告破不仅狠狠打击了‘软暴力’催收行为,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而且严厉打击了网络金融行业的乱象,推动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宾海说,接下来,深圳公安机关仍将保持严打“套路贷”案件的高压态势,为城市平安保驾护航。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