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院士/专家团队” 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医药港
2020-11-11 23: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6+1院士/专家团队” 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医药港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1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2020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刘良、丁健、杨宝峰、吴以岭、王锐、李校堃六位院士的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签署了《携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医药港6+1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大湾区创新中西医药产业研究院”和“大湾区创新中西医药有限公司”,致力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创新医药港和新兴医药产业高地,亦将湾区创新医药科技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科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高质量创新医药产业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之大计。当前,中美博弈日益加剧,世界正面临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卡脖子技术”和“卡设备”、“卡新药”和“卡辅料”问题将会愈演愈烈,我国医药产业将面临着巨大压力,甚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医药科技领域,亟需实现自主、自立、自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医药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方式,尤其是尽快提升原创能力,尽快改变医药产业过于依赖仿制药的落后状况。

就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湾区医药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与世界其它湾区相比差距显著,与国内多个先进省市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省的医药产业质量和规模均位列各省市前茅,或处于领跑的位置,但近年来每况愈下,在全国位列前五名之外,这与广东的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在湾区聚集优秀的医药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队伍,未能适时地进行医药产业升级和转型,未能着力打造医药产业的“湾区航母”。

此次中西医药领域六位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家团队的“6+1”合作模式,将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医药港为目标,“6+1”团队均直接注入研发中的候选一类药物于产业研究院和有限公司,并尽快推动公司于科创板上市。“6+1”合作团队将充分发挥中西医药高度融合、创新医药领域顶尖研究队伍高度融合、科研与产业转化高度融合的“三融合”优势,尽快提升大湾区创新医药的原创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策略:三条路径

聚焦国民需求:坚持以国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创建与夯实创新中西医药的研发技术链

和新型产业链,建立“产业需求、创新引领、双链驱动、无缝对接”的新型“产学研资”

高效联动新模式。

集聚创新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吸引中西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汇聚大湾区,促进人才在大湾区实现优化配置和提质增效。

引入多元资本:以原创性一类新药组建原创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加盟,推进一类新药的研发进程,打造世界级一类新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并矢志成为湾区医药领域先行先试的引领型机制创新和改革示范。

重点任务:三大转变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的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年约200亿美元的医药产业中,一类原创新药极其稀有,也缺少国际竞争力,与现有大湾区人口规模极不匹配。“6+1”的研究团队通过组建原创公司,引入社会资金,力争在2030年前后成为市值逾千亿元的世界级一类新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引领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

实现我国中西自主原创新药不足的转变:我国医药科技和产业领域原创能力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截至2018止,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共批准一类新药共计19个,不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19年一年内批准的一类新药数目(20个)。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治疗的中药创新药几乎是零。我国必定要在提高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方面有所突破。纯创新型药企虽然面临高风险,但在全球医药企业中利润也最高,而大湾区目前纯创新型药企尚属空白。此“6+1”研究团队将聚焦自主原创新药,捆绑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建立原创公司,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批原创新药尽快上市,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实现我国医药科技和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转变:我国现有医药出口总量小,且增速缓慢,主流市场以亚洲与非洲国家为主。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对于全球创新药物市场的贡献率约为4%,分别为美国市场贡献度的1/12和日本市场贡献度的1/3。全球制药50强尚未有中国药企。基于这种现状,“6+1”研究团队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以一类原创新药为主体,打造国际化创新医药产业研究院和药物公司。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中西医药港利国利民,势在必行,《6+1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为大湾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药港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