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中国动力谷:强链领跑,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0-10-22 09:16
来源: 湘港道
人工智能朗读:

株洲·中国动力谷:强链领跑,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链领跑,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image.png

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李远灏摄影)

7月14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研制的首列地铁列车下线,创造了6个月实现新造地铁列车下线的世界纪录。

一个月后,国产首艘装载“中国芯”的近海豪华游轮“大湾区一号”在深圳成功交付,自主研制的自动捣固系统顺利完成首套装车,继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之后,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核心系统和部件,又在新领域得到了应用。

……

尽管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蒙上阴影。但在湖南株洲,自3月复工复产以来,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依旧乘风破浪,捷报频传。

据资料显示,株洲今年上半年GDP实现正增长,由一季度的-3.3%提升到0.9%;上半年产

业链上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达61.7%,带动产业投资增长15.6%。

动力产业作为株洲工业的“心脏”和“起搏器”,雄厚的产业链基础,给予了城市强大的免疫能力。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株洲的发展,也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过程。

株洲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因工业而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294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这座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城市,曾经辉煌一时;而在市场经济逐步勃兴的时代,它和全国其它工业基地城市一样,一度灰头土脸,步履沉重。

变则生,不变则亡。在此困难的情况下,株洲以工业集群中的动力产业为突破口,创新发展,将动力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2013年7月,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聚集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搭建产业转型升级新平台,着力打造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

“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就是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产业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孵化的产业集聚区,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推动株洲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曾详解“动力谷”的发展蓝图。

几年过去,如今有权威媒体将中国动力谷与武汉光谷等并列为“中部五谷”。中国动力谷的产业特色与发展速度,已受到外界的高度认可。

思路决定出路。而今的株洲,已拥有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制基地和硬质合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国首台纯电动智能客车、全国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在这里惊艳亮相,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飞机等大国重器贡献株洲力量……

作为中部非省会地级城市,株洲大力推动三大动力产业链发展,向着打造中国动力之都的梦想坚定迈进。

image.png

调试运行中的磁浮2.0列车

头雁领行托起千亿产业集群

毫无疑问,中车株机和中车株洲所是中国动力谷龙头里的龙头。

株洲铁路产业的起步,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田心厂”,曾先后研制出“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160公里至270公里速度等级的动力分散型和集中型动车组,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

而今,中车株机和中车株洲所,一为传统整车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海外;一为电力机车科研所发展而来、旗下拥有十大业务主体的企业集团。

4月28日,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跑出了160公里的时速,成功完成了最高设计速度的达速测试。

而在4年前,作为中国首个自主化商用磁浮项目,中国首列商用磁浮1.0版列车(时速100公里)在长沙磁浮快线启动商业运营。

由中车株机牵头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从1.0到2.0的进化,标志着中国商用磁浮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据悉,中车株机正在牵头加快研制时速200公里的磁浮3.0版列车,这也标志着中车株机正由磁浮产业的“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记者了解到,中车株机作为带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火车头”,电力机车、城轨等产品已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占据全球市场27%的份额。

去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炫酷科幻的形象瞬间惊艳世界,在中国“动力谷”也是一片欢腾。原来,青岛那列未来“超级高铁”,其驱动系统、电气系统、牵引供电、制动系统、运行控制等重要部件,就来自株洲。

创新永不止步。中车株洲所创新研发了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智轨列车),这种全新交通工具,设计最高时速为70公里,而且不依赖钢轨行驶,一条运行线的建设周期仅为一年,能快速投入使用。

另外,智轨列车的零排放、无污染,还能根据客流量变化调节运力,3节编组可载客300人,5节编组可载客500人,能大大提高运力。最关键的全程采用电脑控制,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保护。

目前,全新的智轨系统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江西永修、湖北宜宾等地已经引进修建,有效缓解城市交能压力,成为当地城市的一道名片。

以中车株机和中车株所为龙头,株洲规划布局了主机产业园、零部件产业园、新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集聚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2家,获批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市”。

“以世界眼光、全球思维、国际标准,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毛腾飞指出。

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总产值在就已突破1000亿,这也是株洲第一个过千亿的产业集群。2019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250亿元,整车订单1098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保持第一。

“中国轨道交通第一城”株洲,至此实至而名归。

image.png

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轻型运动飞机

两翼齐飞产业引擎动力澎湃

株洲是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之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拥有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两家重要的航空动力研发制造单位。

株洲推动航空工业和通航产业协同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发动机研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株洲国家通用航空城以董家塅高科园为核心,规划面积58.1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发展航空产业的主阵地,拥有湖南省第一家正式运营的通用航空机场,培育了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南方宇航、山河科技等代表性企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两机专项”落户航空城,已基本形成“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的全产业链条。

目前,航空城已落户涉航企业50余家,主要业务包括通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整机制等领域,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近年来芦淞区航空产业发展迅速,依靠株洲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优势,吸引了数十家涉航企业入驻。目前,全区正着力加快建设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通航整机制造基地,在未来5-8年之内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株洲市芦淞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相对而言,汽车产业在株洲属于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重点产业,其中以北汽株洲分公司与中车时代电动为代表。

今年2月,中车电动公司获得了鼠年第一个海外订单——新西兰奥克兰电动公交车和沙特阿拉伯旅游巴士。中车电动生产的“时代”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公交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北汽株洲分公司于2009年落户株洲。2019年10月,北汽株洲公司生产的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仅用了10年时间,“北汽株洲速度”令人赞叹。

2018年,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又花落株洲,新能源汽车年产能有望超过30万辆。转年,这里生产的车型EU5就摘得中国新能源车“销售冠军”,带动株洲市汽车制造工业增加值大增70.8%。

“株洲聚集了湖南汽车工业70%以上的生产要素,拥有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构建了株洲发展汽车以及零部件产业的完整优势体系。”北汽株洲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株洲是国内首批电动汽车专业化制造基地、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首个公交电动化城市,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三大核心技术,并拥有一批自主创新、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业链聚集了北汽株洲分公司、中车电动、汉德车桥、欧格瑞、易力达、汇隆实业、龙创、湘火炬火花塞等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220多家,整车制造产能达50万辆。

在株洲当家人的眼中,汽车产业将诞生株洲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株洲市长阳卫国曾对北汽株洲公司表示:“希望集团继续加大在株项目和产业布局力度,进一步延伸汽车产业链条,携手推动株洲汽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株洲继轨道交通之后的又一千亿产业集群。”

阳卫国还表示,未来株洲将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为重点,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城。

image.png

北汽株洲基地(赵凯摄影)

春色满园强链延链同频共振

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构成了驱动中国动力谷阔步前行的“三叉戟”。

但很显然,中国动力谷的“野心”并不止如此。

在三大动力产业的基础上,中国动力谷已经进行了战略升级,拓展构划了“3+5+2”的发展蓝图,即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以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为引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绿色食品、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为支撑,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动力之都。

由“3”到“3+5+2”,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而是代表着中国动力谷产业链的不断强化与扩张。株洲强化产业链轴维,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引发动力谷的“链”式反应。

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16年选择落户株洲。“作为从事高速列车、轻轨、地铁等碳陶复合材料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我们不仅看中了株洲优越的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株洲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业环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研制的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支撑着高速列车装备轻量化、高速化发展。

三大主导产业如磁吸石一般,吸引着产业链内配套企业向着中国动力谷聚集,而新的产业链也在逐步壮大实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株洲云龙新城的主导产业链之一。“未来我们将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做文章’,做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依托华录数据湖、移动数据中心做好数据存储和分析工作,加速释放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集群效应。”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新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沈彦均表示。

近年来,株洲市17个产业链不断探索创新,构建了产业链链长制、产业协会、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三方联动、同频共振”工作机制,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株洲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擦亮株洲工业城市品牌。

据悉,株洲市上半年已完成产业链上重点项目投资进度的61.7%;17条产业链上累计签约项目98个,BVV车轴、新能源智能多功能装备研发基地、捷宇实业等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纷纷落户,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高分子材料、服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多个产业链收获满满。

image.png

中车株所研发的智轨(李远灏摄影)

创新驱动项目建设鼙鼓相催

根据最新规划,到2025年,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规模产值将分别突破20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

要达到这个再翻一番的宏大目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在今年疫情影响的年份,株洲三大动力产业创新不断,高新技术破浪前行,“株洲制造”大步迈向“株洲智造”。持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项目,聚焦解决“卡脖子”环节,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融入创新基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项目加速推进:

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发的车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立方新能源将首次实现行业内长寿命高安全型钠/锂离子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指标全国领先;火炬安泰ITO靶材的研发技术国际领先,突破了国内技术瓶颈……

image.png

株洲神农城全景图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016.3亿元,增长8.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7.2亿元,增长8.2%,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随着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出,中国动力谷内建设发展的鼓声阵阵,人气高涨。

“产业链建设关键在项目。”毛腾飞强调指出。

作为这句话的注脚,9月底,金风习习,三一智能制造及金属材料数字化加工贸易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以100亿元总投资,撬动综合产值2000亿元。一年之后,一个城市增长极将在株洲城崛起。

大项目、大招商,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推动中国动力谷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部高地。

株洲商粮局的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株洲新签约合同项目共219个,总投资额545.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121个,投资额511.1亿元。其中,“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共16个,总投资额210.7亿元。

昔时老工业基地城市,今日中国“动力谷”。中国动力谷淬火成钢,奏响了打造中国动力之都的进行曲,高歌湖南高质量发展合唱中的“株洲强音”。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