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名演职人员、5000多张史料照片、300多个小时视频资料……这台晚会不一般
2020-10-20 23:0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1500多名演职人员、5000多张史料照片、300多个小时视频资料……这台晚会不一般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0月20日讯(记者 叶梅)19日晚,“逐梦·先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文艺晚会”全部7场面对广大特区建设者、市民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现场演出在深圳大剧院划上了圆满句号。

该晚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深圳市委、市政府承办。10月15日晚,晚会在央视一套、三套和深圳卫视等多平台同步播出。这是40年来由深圳打造的文艺晚会首次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造了当晚收视率之最,其中央视一套收视率0.54,市场份额2.47,央视网点赞两小时破三亿人次。截至今天,晚会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结果近3000万条。

历史事实让表演更动人

晚会分为序、《南方春雷》、《开拓之路》、《追梦时代》、《大美双区》、《壮丽航程》和尾声七个部分,响亮回答了“特区因何而来”、“深圳做了什么”、“深圳为什么能”、“深圳去向何处”等不同时代的重大命题。从大时代的角度观照特区使命,晚会表现深圳如何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包容开放,实现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的四十年沧桑巨变,成长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逐梦·先行》的基本定位是纪实报告剧,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要“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力求还原时代原貌”的创作原则,务求呈现在舞台上的每个场景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规定场景,每个事件和人物都是在特区发展历程中实实在在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为此,晚会筹备早期的绝大部分工作,都用来做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对于五个主体篇章,每个部分导演组都配备了两名专职的资料导演,深入到深圳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展览馆,到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提取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精髓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晚会的筹备组还访问了很多记录早期深圳发展历程的摄影家、业余记录者,初选了5000多张珍贵图片,收集了300多小时的视频资料,并从中精选一部分运用到短片和晚会影像中。

在晚会排练和后期合成中,导演组邀请了部分专家、特区建设者、普通市民来审看,来对节目是否还原当年场景“挑刺”。他们一方面对晚会呈现的特区建设场景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在晚会呈现中都及时进行了修正和还原。

深圳主创团队

“逐梦·先行“晚会不仅属于台前幕后的1500多名演职人员,更属于所有深圳人。据本次晚会的执行总导演夏枫介绍,这台晚会主要呈现的还是人,希望让观众特别是深圳人能够产生精神共鸣。晚会凝聚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汗水和心血,凝聚了千万深圳特区建设者对这座城市沉甸甸的感情。

科技助力让演出更高端

深圳是科技之城、创新之都。导演组利用对深圳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的了解,推动整台晚会融入了深圳本土的更多科技新品和创新元素,吸纳了更多深圳高新科技企业参加,无论是柔宇的柔性屏全方位融入,还是优必选的机器人惊艳出场,以及深圳本土的无线信号激发“黑科技”,都体现了创新驱动的“深圳力量”。这是对深圳科技实力的一次检验和展示,也是对深圳本土综合艺术制作能力的一次整体提升。

在舞台设计上,晚会以“网格、纵深、矩阵”的呈现手段为舞美语汇,充分利用了深圳大剧院舞台的纵深空间,首创打造出一个纵深近50米的立体舞台,舞台空间由主功能屏、移动侧屏和视窗围合的立体表演区组成,辅以手持流动屏幕、矩阵屏、单体投影等呈现手段,营造出裸眼3D立体视觉环境。 

在节目《来了就是深圳人》中,由深圳科技企业设计制造的Walker智能机器人首次以角色化身份登场,和很多“新深圳人”一起“应聘工作”,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晚会演职人员中的“一员”,还上演了倒水入杯的绝技。之后,机器人“梦想天团”再次列队登场,充分介入剧情,与全场演员一起舞起来,进行角色化互动化表演,充分展示了机器人演员的舞台魅力和不可或缺的地位,喻示着深圳更具想象力的未来憧憬。据中心导演组组长杨森介绍,本次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能够做到如此精准的倒水动作,在机器人民用体系中是最先进的。

“逐梦先行”晚会充分引入深圳的高科技成果,用人工调度的126块手持柔性屏和空中垂下的数十块矩阵屏幕,打破了固化的传统视觉形态,营造出了“流动的视频造景”舞台效果。无论是“开山第一炮”的轰然“炸响”,还是大湾区的追波逐浪,在流动屏幕的起伏运动中不断变幻形态。那些纷纷扬扬的“梨花”飘飞,那些放飞希望的漫天白鸽,那一张张传递着喜讯的喜报,都令舞台的呈现丰满而动人。

整个晚会的舞台被无数异形屏幕共同组合成一个悠远而开阔的“时空隧道”,与很多在同一平面上的LED屏幕不同,如此巨量而且不规则的屏幕,对视频信号的技术形成了空前的挑战。晚会导演组请来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仿真和信号分配团队,通过无线信号激发的独门“黑科技”,经过长达数月的无数次磨合调整,终于与深圳制造的屏幕硬件相得益彰,并通过一流的光控技术解决了色温色差难题,形成了国内首创的一体化立体视频造型,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尤其是在《快乐时光》中营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来一补”电子厂女工宿舍的场景,令无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深圳观众唏嘘不已,一流的技术令逝去的时光“复活”,带来了富有冲击力的人文体验。

全民参与让晚会更完整

参加晚会创作、表演和制作的深圳演职人员,很多都是深圳来自一线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艺术家,也有国企职工、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学生,充分体现了晚会创作力量的人民性。他们从深圳人的切身体验出发,和节目的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碰撞,每个人都能在节目中投射自己对特区40年的解读,表达各自心中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导演组的创意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启发和鼓舞,表达着深圳人的心声。譬如,正是一位深圳大剧院工作人员对舞台背后“副空间”的提示,促使导演组毅然决定创造一个更具纵深感的舞台空间,成就了这台晚会的基本呈现样式。在序篇章中的几位主演,除了快递小哥的扮演者是专业演员外,其余几位都是非专业演员出身,他们陪伴着导演组进行反复的排练,直到最后上台的正式演出,他们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演员。

5月起,导演团队和执行团队全员取消休假,埋头苦干。9月进入排练期后,大家更是以现场为家,睡折叠床,吃简易餐。作为晚会“内容骨架”的视频短片,核心导演24小时定岗,剪辑人员双循环的方式,先后数十易其稿,常常通宵奋战。参加晚会创作、表演和制作的演职人员,多数都是深圳各界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他们的身上有着深圳人特有的精神血脉,完美印证了特区精神。

为了这台深圳有史以来,标准最严、规格最高、要求最多的国家级文艺晚会,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紧密团结,协同作战,给予了晚会导演组极大的支持和保障,确保了晚会筹备工作顺利推进。尤其是公安、教育、文体、交通、消防、供电、通信、深圳大剧院和罗湖区等单位,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通宵坚守。市卫生健康委坚守阵地,日夜奋战,为晚会疫情防控提供保障。住建、工务署、城管等其他部门和单位配合默契,不求名利,不计得失。

本次晚会,汇集了国内顶尖文艺导演团队,创作排演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总导演甲丁和执行总导演夏枫及全体导演团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在晚会中融入、传递我们对深圳这座传奇之城共同的情怀塑造和情感表达。深圳经济特区的40年融入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心血,他们理当成为时代的主角,我们也有理由反映他们的精彩奋斗和多彩生活,表达他们的壮志和心声。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角色融入到节目中。很多人在创作和表演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情怀,这是此次创作最有价值和重量的体验!”

[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