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湖出发的评书作品 竞摘中国曲艺界文学奖最高奖
2020-09-18 16:1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从罗湖出发的评书作品 竞摘中国曲艺界文学奖最高奖

深圳新闻网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见习记者 郭含笑 通讯员 张一鎏 陈杏花)

“俗话说,医者仁心,这句话流传了几百年。只要有好心,他肯定有好运。等好运来了,一准把您吓一跳……”身着一套唐装、手持一把折扇,刘昭张嘴就来的评书段子,合辙押韵的台词,搭配跌宕起伏的剧情设定,让台下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这是他带着今年创作的评书作品《为民服务》,在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的其中一帧镜头。当时的他,没想到这份作品最终得以竞摘“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从事曲艺表演四十余年,参评了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最终能拿到这个中国曲艺界文学奖的最高奖,满足了!”

这次获奖,对于身兼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罗湖区曲艺家协会主席、罗湖区政协委员等身份的刘昭来说,也是个惊喜。“知道我获奖的消息后,身边不少年轻人说‘我们也要学曲艺’,忒棒了,要的就是这感觉!”他认为,获奖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认识曲艺、学习这门传统表演艺术。

将北方传统曲艺表演带到深圳

对出生于艺术门第的刘昭来说,曲艺能成为相伴一生的事业,是一种天然的缘分。父亲是京剧演员,母亲是琵琶演奏者,加上自幼生活在剧团里,耳濡目染之下,刘昭的曲艺表演兴趣便如此培养起来。

为了接受正统的曲艺教育,1986年,刘昭考上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现改名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作为该校首批学生,在校期间,他主修评书,辅修快板和相声。“我还曾先后向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快板表演艺术家张长来、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学艺,慢慢地就形成自己的曲艺表演思路。”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深圳,看到说本地粤语和全国不同地方方言的人可以和谐交流,就觉得“在这里表演曲艺,有发展空间”。起初,他表演的是字正腔圆的京片子相声、快板和评书,加上偏快的演说语速,不少深圳听众表示“听不懂”。

多年来,先后在深圳茶馆、锦绣中华民俗村演出的他,通过日常观察,逐渐了解到广东语言特点,并将在北方地区流行的曲艺表演方式稍作调整,变成深圳听众喜欢的风格。“演说速度放慢点、肢体语言设计得更丰富一些、用标准的普通话表演,大家听懂了、捕捉到笑点了,就愿意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带亲朋好友过来。”

费时近2个月完成获奖作品

“这座药店开遍了北京四九城,开遍了神州大地,这么跟您说吧,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咱们中国的同仁堂!”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决赛现场,随着刘昭话音一落,他的右手“啪”地一下打开折扇、左手竖起大拇指,台下随即响起了掌声。

刘昭介绍称,评书《为民服务》反映的是同仁堂历史和其创始人的一段救人传奇故事。“虽然这是一段传奇故事,但借物思人、借古喻今,作品实质是为了点赞医生们的高尚医德。”他说道,希望以此致敬所有在疫情期间为生命奔跑的医护人员。

“往常写一个脚本,一天时间基本足够。”刘昭表示,评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即兴表演的特色比较明显。在确定一个话题后,用很短的时间在脑海里想好思路,在外出遛弯时一边叨叨一边用录音机录下,回家再根据录音整理文字,是他长期以来的创作习惯。基本上,他可以在当天完成脚本创作后,第二天就登台演出。“思路清晰、创作速度快,这是我比较自豪的一个优势。”

但这次参评的评书作品《为民服务》,刘昭花了近2个月来撰写。“这个作品设计的初衷,不仅是向听众讲历史故事,还要用听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自然贴合地融进作品里,传递社会正能量。期间,我一边整理新闻报道一边创作,前前后后修改了好几版。”

让刘昭反复琢磨作品的动力,还来自于对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期待。直到4月提交作品那刻,他和往年一样,都会在心里默念一句:“今年应该可以得牡丹奖吧?”与此同时,一丝忐忑的情绪也忍不住泛上心头。

由于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参评3期赛事的刘昭,最高获得奖项仅止步于二等奖。“对于曲艺家来说,‘中国曲艺牡丹奖’意味着国内曲艺界的‘终生成就奖’。我从小学曲艺,多年来一直干这行,今年我50岁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为曲艺事业奋斗了大半生,还是挺期待赢得这个奖的,给自己一份50岁的生日礼物。”

他坦言,知道评选结果那会儿,心情很激动,既觉得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之所以认为意料之中,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而感到意料之外,主要是本以为可以在‘表演奖’拔得头筹,没想到最后是‘文学奖’给了我惊喜,毕竟我从小学表演,对表演的期待值更高。”

“将曲艺扎根罗湖,来对了”

“知道我获奖的消息后,身边不少年轻人说‘我们也要学曲艺’,忒棒了,要的就是这感觉!”他认为,获奖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认识曲艺、学习这门传统表演艺术。

回想起28年来,在深圳推广曲艺的经历,他想了想,一改笑呵呵的语调,用稍显平静的语调挤出了五个字:“痛并快乐着”。他觉得,在创作出新作品、参加公益表演、吸收新学员时是快乐的,但遇到对曲艺存在误解的听众,心里还是会觉得难过。“可能是因为太在乎曲艺传承的效果了吧。”

2014年6月,罗湖区曲艺家协会成立,让刘昭有了更好的展示平台,同时也让身为协会主席的他,肩负着更大的责任。6年多以来,他带领协会成员积极参加开展各种活动,除了举办大量的曲艺公益活动,还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区各类比赛。“多跑现场演出,才能让更多人认识曲艺这门表演艺术。”

他指出,在罗湖,曲艺有很好的成长土壤。“目前罗湖区组织的‘国学进校园’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到课堂上,将国学小故事通过快板、相声等曲艺方式演绎出来。”刘昭说道,每每到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抢着举手上讲台认真打快板的样子,都会让他觉得从事曲艺推广“很值得”。

除了讲传统相声,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城市文明、政策文件等,都是刘昭日常创作的题材。“为了鼓励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我也将文明养犬、切忌随地吐痰等文明小常识编成快板、相声,在罗湖区政府搭台的基础上,进校园、进社区演出。”他觉得,用有趣的方式宣传文明理念,也能起到传承传统表演艺术的作用。

从2012年至今,罗湖曲协在罗湖区桂园街道办活动中心“笑谈古今笑笑吧”定期举办曲艺专场演出,以评书、相声、快板等节目为主。此外,2017年至今,每周六中午,该协会还可以免费在古玩城的露天小舞台上现场演出。“罗湖区提供固定表演场地的做法,对靠演出生存的艺术团来说,太重要了。”他说,将曲艺扎根罗湖,来对了,未来还将继续挖掘罗湖生活元素进行创作、培养更多曲艺表演新生力量,让曲艺在这座城区发光发热。

培育人才,打响罗湖文化品牌

刘昭的获奖,是罗湖区文联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罗湖区文联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注重加强对各协会团体会员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从各方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与创作;积极组织和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围绕中心积极创作,服务群众。

在文艺家们创作的前期,区文联积极组织采风,同时为鼓励和激发其创作热情,经专家委员会审定后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支持,以保障创作的顺利开展。待相关作品创作成型以后,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点评、指导,不断打磨提升,直至形成最终的优质作品。积极推送这些优质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等赛事。在文艺家们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区文联密切关注其需求并积极给予帮扶。

在区文联的鼓励下,近年来各协会和会员的创作都取得佳绩:评书《为民服务》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这是深圳市零的突破,也是广东省连续三届六年以来唯一的一个荣获牡丹奖的作品;摄影作品获第十一、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文学、音乐、戏剧、摄影、美术、舞蹈、书法、电视、民间文艺等领域,在国家、省、市级等大赛获奖无数,成为了40年来罗湖的重要创作力量。

为了积极培育文艺人才,罗湖区文联启动名家工作室建设,依托徐本一、周刚、蒋开儒和孙成毅四个名家工作室,让更多的本土文艺人才有机会接触到文艺名家并接受其文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为培养本土艺术人才,扩大罗湖文艺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注重搭建平台推广宣传本土优秀艺术家,为外界了解罗湖文艺工作和罗湖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同时,优化文艺人才结构,选拔培养年轻的协会带头人。近几年,新换届的文联推荐了70后80主席人选,改变了原有协会领导老化的状况,为协会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活力,增加了协会凝聚力。在今年市级文艺家协会换届中,罗湖区共有7人进入市级协会主席团。这体现了市文艺界对罗湖文艺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彰显了罗湖的文艺力量,从中也可以看到,罗湖文联致力于文艺人才尤其是年轻文艺艺术人才的培育和推广取得成效。

在积极打造文艺品牌上,在区文联和相关协会的大力推动和具体策划下,国际性国家级活动项目“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和“深圳国际摄影周”已立足罗湖,“青年戏剧月”对海外文艺团体的吸引力增大,扩大罗湖文艺影响力。已举办六届的“双城墨韵”书法交流活动,在业内开始形成口碑。“笑笑吧”小剧场几年来从无间断,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摄影名家公益大讲堂”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外地学员。

2019年,罗湖区文联荣获“深圳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罗湖文艺》作为深圳市区级文联最“年长”的文学期刊,连续18年获得深圳城市内刊传媒奖,并在此基础上同时连续7年荣获深圳“最佳城市内刊传媒奖”。

[编辑:彭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