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最美教师”李凤姣:教育无处不是诗
2020-09-13 23:0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广东省“最美教师”李凤姣:教育无处不是诗

李凤姣 受访者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0年9月13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洳鑫)教育,是诗一般的事业。让学习生活的环境如诗一般温馨高雅,让语文的课堂如诗一般灵动舒展,让师生关系如诗一般和乐融洽,这是光明区高级中学教师李凤姣从教二十多年来的矢志追求。9月11日,记者专访李凤姣,感受“诗化教育”的魅力。

构建诗意课堂 带领学生走向“诗与远方”

出生在教师世家的李凤姣从小耳濡目染,教师梦自然地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在她看来,“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而家庭熏陶与多年教学经验也让李凤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倡导诗化教育,构建诗意课堂。

“每个人心里都有‘诗与远方’,都有对诗意生活的追求。”李凤姣认为,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任务较重,容易感到焦虑疲惫。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往往比较严肃,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较远,不利于师生沟通。对此,她在课堂引入“诗歌”元素,以诗为媒,开展趣味教学,让学生领略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诗歌是灵动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活泼生动”。李凤姣的散文课披情入文、细节入手,重语言的品鉴和手法的赏析;赏析古诗词,配乐朗诵、反复吟诵,重情感的体悟和用词的精妙;解读文言文,以文带言、文言相生,重文章的章法和文化的传承……依文体教学,依内容设问,她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趣味。

”文学经典传达的本就是一个诗意的审美世界。在课堂上通过文本构建的师生对话固然能让学生品味出语文的醇厚绵长,但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学习才会‘天光云影共徘徊’”。李凤姣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前五分钟,她会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我推荐的一本书”“文言小故事”“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自觉探究,诗意表达。同时,她还通过举办“汉字听写大会”“辩论赛”“课本剧”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的快乐,提升审美素养。

在李凤姣教导下,不少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语文成绩大幅提高。她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她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区的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全国征文比赛等,不少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有学生作品发表在《萌芽》等刊物上,并因此获得“语文报”杯全国征文大赛指导老师奖、深圳市快速阅读比赛指导老师奖、深圳市第二届“十佳文学少年”指导老师奖、光明区现场作文指导教师奖等。

李凤姣制作的书签。

坚持诗化教育 引导学生拾起生活中散落的诗意

2013年,李凤姣开始担任年级副主任兼德育处副主任,负责学生活动和班主任培训,她也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学生活动,如“首届班歌比赛”“班级文化评比”“班旗班服设计比赛”等。她始终认为,诗化教育不仅呈现在课堂上,还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课堂、校园的一个个活动之中。她说:“我希望学生在充满挑战、趣味和美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诗意体验,进而心智获得开发,个性得到舒展,精神获得唤醒,潜能得到显发,从而为他们的诗意人生奠基。”

“诗化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在李凤姣看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好的老师不仅需要在学术上给予学生帮助,还应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学第一天,李凤姣提前给孩子们写一封信;开学第一个月,她引导学生们给自己的宿舍、小组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并一起制定小组公约和奋斗目标,师生共写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故事。每个学生过生日时,她都会组织一场特别的生日会,引导学生给母亲打一个电话,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发表生日感言,去思考未来发展目标与生命的意义。她还把学生的姓名融入对联,制作成精美的书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学生,这些独有的班级文化形式润物无声,让学生们很快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李凤姣说:“教育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可爱,他们的身上都有能够引起我深思和启发的某种特性,所以我觉得是学生在成就着我。同时,我也在引导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多年来,李凤姣一直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与初心,她坚持“诗化教育”,引领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去热爱生命,然后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近日,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2020年广东“最美教师”的通报》,李凤姣荣获“最美教师”称号,深圳市仅5人获此殊荣。在李凤姣看来,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将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提供科学引导。同时,作为深圳市第二批名班任工作室导师,她将以自己丰富的德育经验,辐射和影响更多的年轻班主任,让更多的老师在学生心中变得“更美”。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