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_>深圳评论>评说深圳四十>

评说深圳四十丨评论员敬一山:深圳为“弱者”不断探路的四十年

评说深圳四十丨评论员敬一山:深圳为“弱者”不断探路的四十年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过去的四十年,在保护“弱者”有着上佳表现,这是深圳魅力的重要体现。这是一场没有终场的考试,城市需要面对一个接一个的考题,但愿深圳可以一如既往,继续做一个配得上“伟大”二字的城市。

从宝安更名深圳,由县而市再到经济特区,转瞬已经40余年。在人们回望深圳特区建立40年的今天,有很多切片可以见证这个城市的成长,有无数命运沉浮体现这个城市的脉搏。无论放在怎样的时空坐标下,从无到有的深圳特区都有资格冠以“伟大”二字。

只不过,年仅不惑的深圳还在成长,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以更具体而微的视角,为这座城市把脉,观察城市一路走来的轨迹,或许更有助于城市的发展、更造福于生活于这座城市的人。而能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是其如何对待通常意义的“弱者”。

城市作为一种更明显的“陌生人社会”,很容易“达尔文规则”盛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而让弱者举步维艰。这些年常有讨论,年轻人是不是该逃离大城市,回归中小城市相对安逸的生活。深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特大城市之一,自然也会面临是不是宜居、能否常居等追问。但平行其他城市比较来看,深圳在这方面显然有着更好的表现,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更强的吸引力。“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近几年在深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年轻人去深圳不只是落户方便,还可以按学历拿到几万不等的租房和生活补贴。这是对生活刚起步的年轻人,最好的接纳和关怀。

2020年6月1日,“深圳儿童关爱服务资源地图”启动 来源:新华网


如果说处于奋斗期的年轻人作为弱者来看还不够典型,那不妨再看看深圳如何对待年龄更小的群体。“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这也是深圳近几年为外界所熟知的一个理念。从2016年开始,深圳率先系统性提出“建设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生活着大量的非户籍人口。对于非户籍人员来说,他们评价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这个城市如何对待他们的孩子。孩子居住环境是不是舒心,生活是不是便利,学习有没有保障,出行是不是足够安全……这些看似细碎的观察点,决定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决定一个家庭愿不愿在这个城市共同守护未来。

在这个城市“抢人大战”已成常态的时代,如果一个城市还是只靠降低户籍门槛等政策,那必然是没有长远竞争力的。深圳几年前就着手的“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显然更具情怀和眼光,这也是这座城市能持续保持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深圳标本,相信会引起越来越多城市的跟进学习。

作为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式发展的城市,深圳在尊重和保护弱者方面,也非常擅长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将好的经验固定下来,提升对弱者的保护力。比如,近几年家暴和性别平等议题的公众能见度越来越高,但早在2013年,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就第一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家暴受害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这一条例为家暴受害人提供了司法救济途径,填补了司法实践中的人身安全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

再如,近几年女性因为生育等问题遭遇就业歧视的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深圳于2018年开始实施《关于建立深圳市促进女性平等就业工作机制的意见》,规范了“就业歧视”的界限,并明确罚则,有性别歧视的企业可能被纳入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征信系统,并可能面临最高3万元罚款。

这些地方法规的出台,均有破冰和示范意义,尽管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充分表达了深圳这个城市在保护弱者方面的决心。城市不只需要人才,不只需要那些会创业会做生意的成功人士,还需要有人送买卖、打零工,需要服务行业的万千从业者,需要正在成长的儿童、自力更生的残障人士。他们可能都算某种意义的“弱者”,让他们生活的舒心有保障,这样的城市才更有未来。

深圳过去的四十年,在这方面有着上佳表现,这是深圳魅力的重要体现。这是一场没有终场的考试,城市需要面对一个接一个的考题,但愿深圳可以一如既往,继续做一个配得上“伟大”二字的城市。(作者:敬一山)


作者简介:敬一山,资深媒体人,曾任《新京报》评论员、凤凰网主笔等,系国内多家媒体特约专栏作者。


栏目说明:

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农业县变成了如今的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座城市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评说深圳四十”栏目,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评论员,阐述他们对深圳建设历程的观察理解,以此来全方位解读这座奇迹之城的崛起密码,并展望改革开放的伟大新征程。

欢迎投稿,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点评和分享。

联系方式:519377378@qq.com

[责任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