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界工匠”|曾宪海:追求极致十余载 千锤百炼成“技术大拿”
2020-08-24 17:1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致敬“医界工匠”|曾宪海:追求极致十余载 千锤百炼成“技术大拿”

在第三届“中国医师节”之际,深圳新闻网特别策划“医界工匠”系列报道,向我们最可敬、可爱的医学“工匠”和所有的白衣战士致敬!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曾宪海。

曾宪海副院长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耳鼻喉科副主任,耳科主任,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耳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委员,广东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专家小组临床医学技术指导组成员,深圳市医学会医师学会委员。

先后在美国House耳研所、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同仁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进修学习。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研究方向耳科学,擅长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熟练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镫骨手术、面神经减压术、内淋巴囊减压分流术、鼓室成形听力重建术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5010项目各一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8月24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张凡 李云云)0.4毫米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它比常见的笔尖球珠还小。但对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医生曾宪海来说,却需要为患者打一个0.6毫米的孔、把0.4直径毫米的金属植入,并将其相对固定,用以治疗耳硬化症的患者。而这样的以毫米计算的“精细活儿”,在曾宪海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已是常态。

2009年,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建院之初,曾宪海与其他四位同事组成“五人团”的技术骨干,毅然选择来到这所当时仍在筹建的专科医院。他与筹建组成员一起,从零开始开疆拓土,实现了该院从开始初的“没有医生、没有技术、没有病人”到如今深圳唯一一家三级耳鼻喉科专科医院,并先后成功创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曾宪海也成长为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耳鼻喉科副主任、耳科主任,同时是人工耳蜗植入领域顶尖级的“技术大拿”,以及业界的标志性人物。

专业上追求极致 千锤百炼成就“技术大拿”

今年5月份,一对夫妇抱着一名九个月大的婴儿,焦急地来到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可怜的孩子出生后因听力障碍被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人心疼不已。曾宪海在全面检查评估宝宝后,决定为她“种上”耳朵。 

曾宪海带领团队自主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近300例

因宝宝仅仅九个月,低龄、低体重、皮肤薄、麻醉风险高,手术难度不言而喻。在曾宪海的带领下,耳科团队最终顺利地为她完成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听神经检测反应良好,宝宝也将得以重返“有声世界”。2018年4月,曾宪海还曾为一位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双)”的84岁奶奶,成功实施全麻下耳显微镜下左侧人工耳蜗植入术。为如此高龄的老人实施该手术,在国内也为数不多。

上至84岁的耄耋老人,下至1岁初生婴孩,曾宪海带领团队自主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近300例,居于深圳市同专科手术量之首,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而一例例手术成功的背后,却是无数个汗水浸透衣背、俯身解剖室反复解剖标本的不眠之夜。

“我们这个都是腔隙,比较深,肉眼看不见,而且是在细到毫米甚至零点几毫米的空间里去操作,不把它弄清楚,很容易出事,专业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要非常精细。”为了摸透各器官结构属性,曾宪海一下班便钻进了院内的解剖实验室解剖标本,没日没夜。耳朵、鼻子、咽喉、头颈,甚至颅底……在几十个标本中,曾宪海都反复研究其结构、神经血管等。在这种艰辛的训练模式中,曾宪海的技术得到飞速提升,手术质量处于国内一流水准。

“作为一名医生,在专业上就是要做到极致,你不能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对于工作,曾宪海用“追求极致”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在学习中成长、工作中精进,千锤百炼方才成就了如今的“技术大拿”。

对标世界顶尖 探索取经多学科领域技术前沿

曾宪海为患者做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医学是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精进自己的技术,除了在临床上学习之外,曾宪海只要有机会,都会“走出去”,向国内外最顶尖的技术团队取经,了解最新项目技术。多年来,他先后前往国内知名医院学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知名专科去学习进修。后来,又去了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和美国House耳科研究所学习深造,不断精益求精。

作为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的副院长和耳科学科“带头人”,对于医院学科的发展,曾宪海有一套明确的规划,“要从临床、科研、教学整体来抓,临床要抓数量、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其中医疗质量永远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抓危急重症的成功率,再则是专科重点技术项目的攻关。”他不断拿出代表前沿水平的病例,与团队潜心研究,对标国内外顶尖技术,拓展能力。

曾宪海副院长在解剖实验室解剖标本

不断主动对标学习的背后,是来自其内心不断前行的驱动力。他分享道:“做医生要静得下心来,不要被外界因素诱惑,刻苦专研,用心学,克服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成功。”在带团队上,曾宪海注重对年轻医生基本功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后辈们学习成长。

身披白衣内怀慈心 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曾宪海已经记不清已经有多少天没回家吃过晚饭了。从年前到现在,他奔波在医院门诊室、手术台、办公室,兼顾一线医生和院内行政事务,还要随时来院查房、操刀做危急重症手术,休息时间少之甚少。

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曾宪海心里多少都感觉到有些遗憾。但在他看来,治病救人就是医生的天职,“人家来找你,咱得对得起人家,最起码要有责任心。”多年来,曾宪海始终秉承“凭良心做事”理念,不忘从医初心,奋战在医疗一线,仁心仁术,带着温度治病救人。

患者送锦旗,真情表谢意

此前,为了帮助更多的耳聋患者,曾宪海和医院还积极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患者申请费用减免。一例耳蜗植入手术下来,患者可节省四五万元,这对一些并不富裕的患者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好医生不敢说,但最起码我是一个称职的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为曾宪海赢得了好口碑,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专程找他看病。现在,除了每周六坐诊外,曾宪海还“见缝插针”,经常早上六点就出现在手术室,利用早晨和午休时间为患者做手术,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即便已然是业内技术的佼佼者,他仍时时鞭策,“始终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力求每一台手术都完美,或者说是接近完美,最后才能有更完美的作品。”

[编辑: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