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个城市的“形”与“神”——评胡野秋非虚构文学新作《深圳传》
2020-08-14 17:3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写出一个城市的“形”与“神”——评胡野秋非虚构文学新作《深圳传》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讯 (作者 周思明)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传》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为一个体量庞大的现代新都市立传,绝非易事,但作者胡野秋却将之视为“一次幸福的探险”。既是探险,就存在着变数、难度与挑战。比如,需要囊括的内容较多,需要收集的资料庞杂,需要安排的体例繁琐,如何把书写得既逻辑清晰,又可读性强,是颇考验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叙事功力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换言之,作者若不具备一定的才华与学养,就有可能会把书做成一锅味同嚼蜡的大杂烩。现在,我们欣慰地看到,野秋以一名文化学者的学养与担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深圳是一个海洋城市,深圳湾、大小梅沙海湾等,滋养着深圳的土地和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2000多万子民,给这个祖国的“南都”抹上一层魅惑的宝石蓝;而象征深圳的市花簕杜鹃,又将鹏城辉映得火红。翻开这部28万字的《深圳传》,阵阵湿润海风裹挟着簕杜鹃的馥郁芳香扑面袭来,令人神清气爽。这本非虚构著作生动细腻描述了深圳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地理,人物与掌故,民俗与风物,美食与景观…….可以说,《深圳传》是一支铅字铸造的万花筒。从中,你可以走过“二线关”,回到1979和1992这两个意义特殊的春天,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在这部“一个人的读城记”中,你可把玩咸头岭那片碎裂的彩陶,也能聆听到从未停止的移民脚步。如果你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你还能望见南宋在此地画上的那个句号,或在不经意间捉住一条名叫深圳的鱼……

《深圳传》对青春勃发、色彩斑斓特区都市的书写,与《珠海传》不同,与《上海传》迥异,与其他城市传也两样。野秋笔下的深圳,既有未摆脱传统局限的城中村,也有放荡不羁的地王、国贸;既有上千万外来务工群体,也有像袁庚、任正非、王石、马化腾这样的传奇人物个体。深圳经济无疑是这个“一夜城”的亮丽名片。有人甚至据此认为,深圳是文化沙漠。殊不知,深圳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谓予不信,请看《深圳传》记录下的丰富多彩文化存照:一匹文化的“骡子”、文化金三角、与雨后春笋似的大学校园、两个文化冠军、深圳话剧、音乐以及万紫千红结队来的“文学深军”。

《深圳传》描述的鹏城,天下无双,豪迈华美。矗立着邓小平塑像的莲花山,富于诗意与禅宗文化风味的梧桐烟云与禅院钟声,让人浮想联翩。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亦留下许多古怪地名,诸如这个“围”那个“坑”,更兼听去有些吓人的“蛇口”,有点搞笑的“八卦岭”、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区、下步庙)。食文化之于深圳也是了得,盆菜、凉茶、基围虾、沙井蚝……准确说,深圳不是“建”成的,深圳之美也不是“长”成的,而是“闯”成的、“拼”成的。深圳人常说: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凝聚着全国各地来深移民的热血与汗水,智慧与梦想。当年邓小平一句“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激励了几代深圳人去闯、去拼,这才创造出“一夜城”的惊艳与震撼。

深圳文学40年发展,无论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取得令文坛瞩目的成就。但客观地说,全面、多维、立体展示深圳风采的作品还是太少乃至阙如。在此意义上,《深圳传》堪称一部填补空白之作。作者从历史、人文、经济、社会、地缘等多个角度,将传统岭南文化、新锐特区文化、现代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对21世纪新时代大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源流,给以多维、立体、全息的扫描,既串联历史,也聚焦当下,并以个体性风格写出深圳这个城市的“形”与“神”。无论写人还是写城,形似总是相对容易些,而神似则要难得多,野秋做到了形似与深思的高度契合,这是最最难得,在他的笔下,人们会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有魅力又充满挑战的城市,会改写不少人对深圳的误读。《深圳传》无论从史料搜集、体例安排上,还是从叙事艺术、语言淬炼上看,都当得起一部不可多得的非虚构文学佳作。

(作者是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