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_>深圳评论>评说深圳四十>

评说深圳四十丨评论员王森: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展现四十年特区担当

评说深圳四十丨评论员王森: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展现四十年特区担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高速发展,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如今,在建成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路上,深圳理应展现职责担当,拿出攻坚之勇,以先行示范标准全力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


栏目说明:

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农业县变成了如今的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座城市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评说深圳四十”栏目,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评论员,阐述他们对深圳建设历程的观察理解,以此来全方位解读这座奇迹之城的崛起密码,并展望改革开放的伟大新征程。

欢迎投稿,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点评和分享。

联系方式:519377378@qq.com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同时,2020年中华民族也备受考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际情势风云变化。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唯有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才能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胜利。

行百里者半九十,“临门一脚”最为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我们仍然要意识到,最后这一阶段留下来的问题,都是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短板,往往有最深层的症结,恰恰是最难啃的骨头。

但这也正是深圳发挥所长,一展身手的时刻。改革这一关键招用得顺,是深圳的招牌。在社会管理上擅长下“绣花功夫”,是深圳的拿手好戏。在短板问题上,治水有力,民生提质,深圳近年来的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冲刺阶段,深圳不光要对照自身发展现况,用更高标准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要拿出真金白银和真才实干,参与到全省全国的一盘棋中去。

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高速发展,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如今,在建成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路上,深圳理应展现职责担当,拿出攻坚之勇,以先行示范标准全力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对口帮扶,是党中央、省委交给深圳的重要任务。把帮扶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情办,深圳对口帮扶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扶贫答卷。全面攻坚,更要慎终如始、一抓到底,以扎实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实干兴邦的深圳精神,展现先行示范的良好风貌,以沿海大城市带动“老少边穷”,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全面建成小康才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老百姓民生获得感如何,才是判断小不小康的标准。全面建成小康最后总攻,就是要聚焦补齐民生短板,强化社会保障兜底防止反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织密织牢群众“幸福网”。深圳要充分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历史机遇,打造民生标杆,以高品质的民生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圳也要大力推广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特别要将“大数据防疫”“智能复工复产”等新经验介绍出去,展现创新之城解决民生问题的巧劲。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洪灾等危机影响下,要扎实做好“六稳”,特别要稳住就业这个根本民生。深圳要继续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遮风避雨、保驾护航,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贡献深圳力量,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

疫情虽有影响,但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危与机并存,深圳要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疫情带来的“调整期”,帮助企业经济转型升级、乘势而上。经济有潜力,我们有底气,小康才有保障。深圳也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大湾区协同发展,全力参与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扮演好内外循环交汇重要节点,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让人民能够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

目标就在前方,胜利在望。深圳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以赴推动下半年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考试中,交出闪亮“深圳答卷”。(王森)


王森,评论员,供职于深圳特区报。长期为深圳新闻网、《南都周刊》、文化部《传记文学》等媒体评论专栏撰稿。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