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光明区构建群众诉求“500米服务圈”,在家门口解决群众诉求

条评论立即评论

光明区构建群众诉求“500米服务圈”,在家门口解决群众诉求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今年3月9日,一位八旬老奶奶拉住公明街道社区网格员陈文宇说自己无家可归。

原标题:光明区探索社会末梢治理模式

构建群众诉求“500米服务圈”,在家门口解决群众诉求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8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蓝岸 王奋强)今年3月9日,一位八旬老奶奶拉住公明街道社区网格员陈文宇说自己无家可归。一问得知,老人看到外孙玩手机多说了几句,被其女儿数落了一番,感到委屈就离家出走了。社区网格站及社区“V爱之家”工作人员一同护送老人回家,经纾解,母女俩和好如初……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能有效解决,这就是光明区创新探索的社会末梢治理模式。

日前,本报“走基层看变化”采访组来到光明区,实地了解光明的社会末梢治理情况,看到了基层社会治理“光明模式”的新实践和新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创新探索,光明区的社会末梢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在家门口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光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2019年,光明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近期,省委政法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光明区社会治安安全感大幅提升,在全市排名第一。

246个家门口群众诉求服务站覆盖光明全区

今年5月,玉塘街道维珍妮公司94名因疫情期间薪资问题要求离职的员工,未出厂区门口,就在维珍妮园区群众诉求服务站,经过光明区人力资源局、玉塘街道政法办等多部门的联合调处,与厂方签订了离职及补偿协议,两天便拿到了合理的补偿金。

实地探访坐落在光明区玉塘街道玉湖路5号的玉塘街道维珍妮工业园区群众诉求服务站,记者看到这里面积不大但环境十分温馨。

这一诉求服务站设置了党群服务、诉求处置、法律咨询、警务保障、心理服务及帮扶救助六大功能,覆盖了两个大型商圈、45家企业、212个店铺等近2万名群众。

这个诉求服务站是去年9月12日揭牌成立的,是光明区第一个“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试点。来自街道、社区工作站、社区网格站、调解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行政、司法、社会力量驻点该诉求服务站,方便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就近办、马上办。

据介绍,自去年3月全面铺开群众诉求服务工作以来,光明区按照“党建引领、方便群众、就近服务”的原则,整合全区现有场地资源,在全区创新搭建了246个群众诉求服务实体大厅(站),同步畅通诉求服务网上反馈渠道,着力打造“500米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

在光明区工作的张先生,因与公司产生劳资纠纷而大动肝火、茶饭不思。他文化水平不高,不知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公明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及时出面,仅用3天时间,便促成张先生与公司顺利达成共识。当天傍晚,收到预付赔偿金的张先生十分激动,他简直不敢相信,曾经以为“天大的难事”,就这样迅速、轻松地在社区、在家门口解决了。

光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奕飞告诉记者:“目前,光明全区99.5%的矛盾纠纷,都在基层被化解,98%的矛盾纠纷,当天就能化解。”

采访中记者也切身感受到,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地方“找个说法”,在身边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光明发生。

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第一时间有人解决

“以2019年为例,为加快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光明区全年完成土地入库1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入库总量的63%,如此大体量的土地征拆工作,却未造成大的社会矛盾。”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认为,覆盖全区的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在其中起了大作用,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第一时间有人解决,全社会自然更加安定和谐。

光明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紧紧依靠群众、立足基层,改变以往单纯由“政府打包、政府全包”的行政主导模式,代之以“政府退居二线”、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走向一线”的全员参与模式,诉求服务的内容也从原来的基础矛盾纠纷解决,拓展为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帮扶救助、投诉建议等五大服务,形成党建引领下有共治梯次、共建机理、共享格局的“基层社会治理圈”,实现多元力量共治、多元服务共享。

李娜是驻点在维珍妮工业园区群众诉求服务站的心理咨询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疫情期间来求助的一位女士,因丈夫失业,家中50万元贷款无法及时还上而感觉生活无望。经过多次沟通和心理疏导,来访者说,之前觉得困难像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不敢对人说。现在虽然困难还在,但觉得自己的力量也变强了,足以战胜它。”这名女士心态的改变,让李娜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针对陌生人社会预测预警难、处置协调周期长的特点,光明区广泛发动群众,动员辖区楼栋长、网格员、门店长、社区“五老”人员等14类群体,组建覆盖全区各行各业的3.6万余人平安志愿者队伍,发挥其熟悉辖区情况、群众基础好的特点,开展日常巡查、即时巡查和专项巡查,绘制多元共治“同心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治理”。光明区还设置100万元平安奖励金,对于报送矛盾纠纷线索的群众视情况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突出社区主阵地,问题处理在基层

2019年11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项目三标段工地的300多名建筑工人,未出工地门口,就在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协调和帮助下,及时拿到了210万元被拖欠的工钱。

工友李兵感慨地说:“服务站工作人员把这当成自己的事儿,效率很快,半小时就完成了所有的摸查和处理程序,而且能够直接联系上社区和街道相关部门领导。”

记者注意到,光明区突出社区主阵地作用,借鉴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做法,优化强化“社区发令、部门报到”机制,有效调动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实现城市基层治理“下沉、聚力、增效”的目标,做到98%以上的矛盾纠纷在社区解决。

朱广保是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党委书记,他表示,“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优化强化后,社区党委更有威信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了,群众大小事不用出社区就能得到高效解决。

对于社区层面解决不了,需要街道、部门落实的群众诉求服务,社区党委立即发令至街道、区级层面下沉解决、就地化解。为此,光明区创新“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印制统一编号的信访事项协调处理《通知》,由区信访联席办授权社区党委,对需要区、街道相关部门参与调处的矛盾纠纷,由社区书记签发《通知》要求到场调处。

为优化强化“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光明区将“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情况纳入全区政府绩效考核,把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事项进行分类划分,明确规定各类事项区职能部门报到的时限、到场领导级别和人数,并落实“每日一提醒、每周一例会、每月一分析、每季度一考核”,对落实不到位的予以绩效扣分和通报问责。

尤为重要的是,光明区组建了区领导在内的“发令报到”综合调处群,所有发令事项的调处过程、职能部门到场情况和处置结果均在群内进行实时报告,并在群众诉求智慧系统中实时更新,实现问题解决全流程公开透明、公众监督,部门报到、执行情况不仅社区能够实时知道,干部群众及各级领导都能实时看到,在线监督。

光明区社会治理工作的显著变化引来中央、省、市等16家媒体的集体调研走访。座谈会上,区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光明区创新打造的基层社会治理“光明模式”,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有效方式,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益实践,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