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条评论立即评论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四十载东方风来满眼春,新时代南海潮头又春风。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原标题: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访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远飞

深圳特区报2020年8月10日讯 四十载东方风来满眼春,新时代南海潮头又春风。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日前,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远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民政系统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社会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特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实现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数,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谈“老有颐养”:

探索走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新路子

深圳特区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实现“老有颐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

廖远飞:让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是我们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相对于过往的“老有所养”,此次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中提出“老有颐养”,一字之差,千钧之重,可以说对我们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模式、标准、机制等多维度、全方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深圳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应该说,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到“体系化”,形成了以1个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为纲领、若干中长期规划为核心、多个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的“1+N+X”的政策体系;养老服务设施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形成了以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为支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养老服务队伍从“能力不足”到“专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医疗护理、老年服务、社会工作多元参与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养老科技应用从“局部探索”到“整体布局”,互联网、物联网、科技产品等科技助老应用走进普通百姓家庭;老年人福利保障从“特定人群”到“适度普惠”,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全国最广。这些转变为深圳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信心也有条件,对标世界一流,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力争实现“有备而老”。

深圳特区报:那么我们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具体时间表吗?

廖远飞:日前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了未来5年养老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总的来说,通过实施17项工程、67个项目,全力推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

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居家社区幸福康养惠民工程,为不少于450户户籍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10家街道级示范性长者服务中心,发放集居家养老服务券、高龄津贴、长者助餐优惠、敬老优待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养老颐年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政策体系,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养老人才培养“1+4”文件、高龄津贴无感申办管理办法等。

与此同时,我们将依托深圳在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促进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和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前不久,我们联合10个部门出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推出了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51条,涵盖用地、规划、建设、税费优惠、医养结合、运营资助、培训补贴等,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发展。特别是鼓励企业在生命健康、老年人可穿戴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智能照护平台等领域积极创新,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

谈“弱有众扶”:

倡导助人向善引导社会力量充分参与

深圳特区报:截至目前,深圳是如何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

廖远飞: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秉承“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的工作理念,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人每月1250元,属于全国最高水平,并建立了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临时价格补贴机制。同时,我们还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临时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供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在做好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我们还充分运用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新手段,努力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并帮助其回归家庭。在儿童关爱服务方面,在市、区两级均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现了全市街道、社区全覆盖,构建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儿童关爱服务网络。

深圳特区报:接下来,我们将如何广聚合力实现“弱有众扶”?

廖远飞:在我理解,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需要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更加需要精神文明先行示范。“弱有众扶”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当一个城市出现大量愿意不计回报服务“弱者”的社会群体时,这个城市必定是高度文明发达的城市。

近年来,我们在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职责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慈善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倡导和支持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设立关爱专项基金或提供资源,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提供助学、助医、就业技能培训等关爱服务。比如,我市曾获“中华慈善奖”的“劳务工关爱基金”、“邹鹰展翅”等两个慈善救助品牌项目,累计救助困难来深劳务工近1.9万人、发放资助款2.577亿元,为6841名生活困难大学生提供了2000多万元资助金。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加快健全完善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精准化的综合性救助体系,推动单一的现金救助和物质救助,转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救助,实现从生存型向预防、生存、发展全过程干预模式转变。与此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公益慈善体系和现代社会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环境,积极打造平台,孵化培育更多的公益慈善品牌项目,培养更多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提升公益慈善专业服务管理能力,促进引导社会力量、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扶弱济困等活动,营造众人关心帮扶弱者、人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慈善之城”“关爱之城”“志愿之城”升级版。 (记者庄瑞玉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