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23.6元买的画“身价”过亿了 深圳美术馆展出馆藏美术作品

条评论立即评论

23.6元买的画“身价”过亿了 深圳美术馆展出馆藏美术作品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在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的年代,众多日后声名大噪、身价不菲的艺术家,都曾在深圳以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低价销售他们的画作。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窗,深圳美术馆担当了文化传播的窗口作用,逐渐成了中国美术界对外连接的桥梁。

原标题:23.6元买的画“身价”过亿了

深圳美术馆展出馆藏美术作品,回望文化产业拓荒之路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8月3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8月1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窗口效应——深圳美术馆建馆初期的经营与收藏·专题研究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馆藏美术作品及丰富的老照片、书信、账本等文献资料,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深圳在文化体制创新上做出的一系列石破天惊的大胆改革。

“哇,这么便宜!”深圳美术馆的小展厅里,观众时不时发出这样的惊叹。展出的众多名家作品下面,都标注了当年支付给艺术家的稿费,一张吴冠中的《夜重庆》,如今价值上亿元,而1980年进入美术馆时,不过23.6元。拍卖场上动辄上千万元的崔如琢画作,1979年不过15元。盖着北京画店和深圳美术馆公章的账本上,最贵的傅抱石画作也不过3万元。在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的年代,众多日后声名大噪、身价不菲的艺术家,都曾在深圳以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低价销售他们的画作。

本次展览聚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发生的关于艺术市场萌芽时期的历史。策展人李原原介绍,展览从1976年至1986年,跨越10年,呈现了深圳美术馆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机构,在特区早期文化体制创新上担当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窗,深圳美术馆担当了文化传播的窗口作用,逐渐成了中国美术界对外连接的桥梁。那些开拓性的文化经营项目,得到全国画家的支持和参与,赖少其、周思聪、程十发、邵宇……艺术家们在这里看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窗前风景。展览中的众多作品,正是他们在与美术馆的交往中留下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中有的还是当年卖不出去,如今成了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比如吴冠中的《夜重庆》,因为画面黑乎乎,很长时间无人问津,曾有展览馆的老员工回忆说:“当年看着这张画,真是既怕它卖出去,又怕它卖不出去。”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表示,“展销经营业务不仅将民族艺术向世界宣传和推广,而且为展馆的发展壮大筹集了资金,进一步密切了与全国艺术名家的往来联系,还为深圳市民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馆藏艺术珍品。”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