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端午又有好去处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开幕

条评论立即评论

端午又有好去处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开幕

分享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深圳新闻网6月25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屹龙 通讯员 温现青)《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本届展览由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大乾艺术承办,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来自4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师导演的200多幅摄影作品、15部电影及纪录片,连同多部文献,通过影像的表达和梳理,立体地呈现深圳的前世今生。

展览前两个单元分别为“纪实与历史”、“实验与当代”,从本土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回溯深圳自1981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并形成对照。第三个单元“视野与全球”则主要关注国际范围内关于深圳的影像创作,进一步剖析深圳在全球化中的定位和发展。三种不同维度的生动样本,向观众直观展现一座移民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建立起的都市文化。

据介绍,深圳最早的历史影像之一,是由瑞士巴色差会传教士于19世纪末在深圳龙华浪口村拍摄的老照片。它承载的是一段尘封已久的百年的女校历史。虔贞女校是于1891年清末由香港西营盘迁入深圳浪口的教会女子学校,原名“巴色义学”。不但课程设置上与现代教育相似,而且师资主要由外籍传教士、本土省内大学师范生组成,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是当时宝安县的“第一学府”。而在虔贞女校任教的传教士们在授课之余,还拍摄下了大量关于学校师生和客家村民日常生活的照片,使当时深圳的风土人情得以被保存。

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实验与当代”单元,特意呈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位艺术家和导演的作品。他们以不同形式的、更为实验性的个人化创作,关注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剧变之下,个体所受到的影响。

深圳的特殊吸引力,也让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师和艺术家把他们的眼睛投向这里。在第三单元“视野与全球”单元中,呈现的正是这些或热切、或冷静的目光。他们以异乡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经济发展对深圳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变化。

据悉,这次横跨130年的深圳影像展,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冰峰担任学术主持,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大乾艺术总监陈东担任策展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