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蔡卫星:疫情之下广东可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条评论立即评论

蔡卫星:疫情之下广东可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广东自然无法避免。此时广东的情况就像宏观经济的一面“镜子”,在省级层面剖开了一道观察总体经济运行的切口,分析疫情之下广东经济的表现对理解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特征具有现实意义。

提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供应链体系、产业配套能力、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系统等方面积累了巨大优势,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战略新兴产业都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为压舱石、以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新动能的广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发生改变。当然,也要高度重视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做好外部需求下降、供应链重塑等方面的长期准备。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蔡卫星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蔡卫星。

有人说,广东经济是全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如果从经济敏感程度角度加以解读,这意味着广东经济能够灵敏地反映内外部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影响因素也最有可能在广东表现出“放大效应”。相应的,广东经济在内外部形势变化下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的总体特征,也最有可能体现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和激烈程度,更重要的是,广东的应对举措,通常起着为全国先行探路的作用,为更大范围内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广东自然无法避免。此时广东的情况就像宏观经济的一面“镜子”,在省级层面剖开了一道观察总体经济运行的切口,分析疫情之下广东经济的表现对理解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特征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广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内生动力因素亟待提挡升级,面对不可预知的外生变量——疫情的影响,广东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陡增。疫情之下广东经济的基本面改变了吗?广东应该如何应对?产业该怎样调整?作为制造业大省,企业的“突围”之策又在哪?带着这些问题,深圳特区报专访了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蔡卫星,他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疫情冲击在整体上是阶段性的

4月份,广东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22518.67亿元,同比下降6.7%。这是199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季度核算以来,广东经济增速出现的首个负增长,也是历史的低点。

对此,蔡卫星的理解是,这次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作为全国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疫情防控压力尤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短期内会出现经济负增长。

但是,从整体上看,疫情冲击是阶段性的。一方面,从一季度内部走势来看,尽管整体出现负增长,但是从主要指标变化的趋势来看,一季度实际上呈现一个明显的U型复苏态势,影响主要在二月份,三月份已经出现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根据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开发的地方经济金融活动监测平台高频实时数据来看,广东市场主体活力正在快速恢复,四月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和新增在线招聘岗位数量都超过20万个,这两项指标已经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此外,根据企业工商注销的监测数据,2020年1-4月广东市场主体注销数量相对于2019年同期甚至更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东企业生存情况在整体上还是不错的。基于上述数据,预计广东经济在二季度大概率会实现恢复性增长。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供应链体系、产业配套能力、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系统等方面积累了巨大优势,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战略新兴产业都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蔡卫星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为压舱石、以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新动能的广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发生改变。当然,也要高度重视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做好外部需求下降、供应链重塑等方面的长期准备。

二、广东未来可以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不久前,法国《回声报》网站发表题为《疫情结束后可以期待出现什么样的经济复苏》,它提醒我们,与其任由悲观情绪蔓延,还不如寻找“危”中之“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的,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蔡卫星分析,根据一季度经济数据,与生产总值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1%,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分别提高1.0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增长4.7%,计算机工作站产量增长22.5%,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均增长4.6%。

“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广东不少制造业逆势成长,成为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一抹亮色。”正如蔡卫星所讲的,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产业发展,尤其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要高度关注制造业的新机遇,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发展有潜力的优势产业。在他看来,广东未来可以重点发展三大类产业。

第一类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数字基础设备,数字经济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彻底改变了人类不少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对数字经济的投入还将持续增加,从而带来对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数字基础设备的需求。

第二类是与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相关的医药产品和医疗设备,疫情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健康,例如此次疫情中呼吸机、ECMO等医疗设备需求不断加大。

第三类是人工智能制造设备,例如工业机器人等,疫情中主要是减少人群聚集风险的需要,未来一段时期智能制造设备对于应对人工成本上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制造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同样无可替代。

三、主动拥抱新型销售方式

当然,仅从生产端寻找机遇显然是不够的。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参与直播引发不少关注,直播期间格力成交额达到3.1亿元,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显示出新的消费形式蕴含着巨大动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疫情就像“催化剂”,不断引发新的消费形式与消费者、消费情景产生化学反应。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大增19.1%。

在此背景下,如何让生产跟上消费的脚步、让广东经济抓住消费端的机遇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在蔡卫星看来,随着社区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的推行,一方面长期无法出门,另一方面又多了很多空闲时间,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直播带货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未来重要的消费方式。在直播带货领域,广东非常有竞争力,例如3月23日《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率先为直播提供政策保障。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蔡卫星认为,应该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主动拥抱直播销售等新方式。关键点有二,第一,要积极通过直播销售等在线消费前端数据,深度对接消费者具体需求,不断优化改良产品设计方案,使产品更适合消费者喜好;第二,适应在线消费趋势,优化供应链和生产组织模式,用小批量、多批次、柔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来替代传统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金融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

广东始终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除了防疫期间广东发布的全国首个省级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专项文件《关于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外,蔡卫星特别提到近日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他认为,《意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四部委联合发布,首先体现了规格之高。对于广东来说,《意见》是一份分量十足的利好礼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冲击,四部委适时发布《意见》,着力支持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都释放了积极信号。

自从《意见》发布之后,引起了各方热议,最为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的系列政策,最终着力点是加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粤港澳大湾区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从研发到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传统融资渠道往往受限。他讲到,广东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探索,例如去年9月就率先发行了全国首个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将为创新型企业发展增添助力。

五、疫情之下,深圳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的两个关键词

疫情期间,深圳表现亮眼。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专业期刊之一《柳叶刀·传染病》曾专门刊文,系统介绍深圳作为人口高密度城市遏制疫情的成功经验,肯定了深圳在追踪密切接触者及隔离的防控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的积极作用,受到国际媒体广泛关注。而在复工复产方面,深圳也有不少“硬核”操作。不论是科技助力,创新防疫手段,确保复工安全,还是深圳“惠企16条”等各项政策利好,都使深圳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引擎城市,又是先行示范区,如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应对疫情探路,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疫情之下,深圳身上肩负的责任更重。”蔡卫星讲到。

他认为,深圳实际上是“三区”驱动——经济特区+大湾区+先行示范区。这样的定位是全国唯一的,既全面反映了深圳在中国经济中的独特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期许。

在此次应对疫情中,深圳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互联网龙头腾讯、5G龙头的华为、迅速转成口罩制造商的比亚迪,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疫情之下,深圳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必须掌握两个关键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科技创新上,深圳要引领中国从以往的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科技竞争的背景下,5G、生物医药、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原创性技术支撑,探索出一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并且保证这种路径是可以为其他城市借鉴复制的。在制度创新上,不但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改进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等为抓手,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制度体系,并且还要保证这种体系在全国范围是可推广可落地的。这样才能使深圳先行先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碧雯]